首页 > 新闻中心 > 文娱

新科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克拉斯诺霍尔卡伊·拉斯洛是个中国迷

来源: 紫牛新闻

2025-10-09 19:14:00

克拉斯诺霍尔卡伊·拉斯洛,国内读者对他的名字或许并不熟悉,最熟悉的作品大概是《撒旦探戈》,这是一本神作,读起来并不容易。相比之下,《撒旦探戈》《鲸鱼马戏团》《伦敦人》和《都灵之马》等影视作品,大众会更为熟悉。前两部是他根据自己的小说改编的,后两部是他做的剧本编剧,导演都是贝拉·塔尔。这几部电影在柏林国际电影节上多有斩获,其中《都灵之马》获得银熊奖。

克拉斯诺霍尔卡伊·拉斯洛1954年1月5日生于匈牙利久洛,1985年发表处女作《撒旦的探戈》,这为他带来巨大的声誉。

1994年与匈牙利导演贝拉·塔尔合作改编成史诗电影《撒旦探戈》,成为电影史上的经典作品。一本250页的书能拍出480分钟的电影,这本身是极其疯狂的事情,更疯狂的是,电影里的每个场景都与小说完全对应,精确到每个细节,甚至镜头的速度与语言的速度是一致的。

这本书克拉斯诺霍尔卡伊·拉斯洛花了十年写成。这个阴郁荒诞的故事发生在一个村民成天买醉的匈牙利小镇,一个传说已死的骗子突然来临,预告着这个农场的衰亡。

克拉斯诺霍尔卡伊·拉斯洛第二部作品《抵抗的忧郁》出版于1989年,英译本在1998年问世。小说讲述了匈牙利的平原小镇上迎来了一个带着一头鲸鱼尸体的马戏团,这个马戏团的到来打破了小镇的秩序,最终爆发了一场暴力与善良的冲突。这部小说同样由贝拉·塔尔拍成电影,名为《鲸鱼马戏团》。它还获得了1993年的德国最佳小说奖,曼布克国际奖的评委称这部小说“讽刺又富有预见性地再现了西方文明的黑暗历史”。

克拉斯诺霍尔卡伊·拉斯洛擅长运用气势磅礴的长句,有时一个句子长达四页,这显然也引起了各大文学奖的评委的注意。授奖词中不乏“在庄重、直白、揶揄和阴郁的语调中天马行空地自由切换,史诗般的句子就像一个巨大的滚雪球,把所有的荒诞和意外糅进音乐般不朽的段落之中”“火山岩般的叙述,暗河涌动般的风格”这样的表述。但这为阅读带来了困难。有评价说,读一本拉斯洛的小说,好像“在宣讲绝望的教堂里待整整九个半小时”。

克拉斯诺霍尔卡伊·拉斯洛视卡夫卡为“唯一的文学偶像”。他在采访中满怀深情地表示:“当我不在读卡夫卡的时候,我一定想着卡夫卡。如果我不在想卡夫卡,我就在怀念那些想他的时刻,而怀念使我又把他的书拿出来重读。”

翻译家余泽民与拉斯洛相交多年。在拉斯洛获得某一重要国际奖项时,他曾撰文讲述与拉斯洛的交往故事。据他讲述,匈牙利人跟中国人一样,姓在先,名在后。克拉斯诺霍尔卡伊是他的姓,他曾问拉斯洛姓氏的来历,拉斯洛说是一座山丘的名字,应该是他祖先住过的地方。

一位匈牙利汉学家曾帮他起了一个中文名“好丘”,他把它印在名片上。他和余泽民解释说,一是取“美丽山丘”之意;二是借“丘”字与孔夫子挂钩。

1991年,拉斯洛以记者身份第一次造访中国,写了一本游记体的短篇小说集《乌兰巴托的囚徒》。

拉斯洛很崇拜中国文化,还写过两部关于中国和东方文化的书:《北山、南湖、西路、东河》和《天空下的废墟与忧愁》,他一直希望自己的作品能出中文版,认为这是与他推崇的中国文明的对话。

余泽民曾回忆,自从拉斯洛1991年以记者身份前往中国之后,便深深迷恋上中国,不仅称中国是“世界上仅存的人文博物馆”,回家后还要求全家人改用筷子吃饭。他尤其迷恋《道德经》和李白,余泽民也曾陪伴他在中国沿着李白的足迹走了近十座城市。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臧磊 整理报道

校对 胡妍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