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中心 > 文娱

吴石留给儿子最后的背影就在南京, 泛黄的学籍卡记录吴韶成的南大岁月

来源: 紫牛新闻

2025-10-17 22:28:00

随着反映在台湾省隐蔽战线斗争的电视剧《沉默的荣耀》热播,“终极潜伏者”吴石将军的传奇事迹被更多人知晓。近日,南京大学校史馆首次公开展出的一组泛黄档案,将这位革命英烈与南京大学的渊源清晰勾勒——档案主人正是吴石之子吴韶成,1948年至1952年就读于该校前身国立中央大学经济学系。

据南京大学档案馆、校史研究室工作人员王丹介绍,吴石将军赴台执行潜伏任务时,将长子吴韶成与长女留在大陆继续学业。展出的档案中,民国三十七年度一年级新生学号名册清晰记载着吴韶成的名字,而他的学籍卡更是留存了珍贵细节:籍贯为福建省闽侯县,入校时年方二十一,毕业于国立浙江大学附属中学,入学考试及课程成绩与个人照片等信息完整可辨。选择经济学系,是吴韶成与家人共同商议的结果,这份专业抉择也成为他日后人生轨迹的起点。

南京文史作家栾川告诉记者,这些档案的展出,与吴韶成撰写的回忆文章形成了珍贵的史料互证。吴韶成的回忆是记录吴石将军在抗战期间事迹的主要来源之一。《吴石将军抗战期间二三事》刊登于《福建文史资料》第34辑,不仅是记录吴石将军抗战事迹的核心文献,更还原了1949年前后那段惊心动魄的历史细节。“抗战期间,我从童髫到高中,时时感受到父亲誓吞强虏的将军壮志与炽热的爱国情怀,后来又阅读了他的自传和他的战友、袍泽所写的回忆文章,深仰他坚持抗日,坚持团结,坚持进步;他虽没有得到多少在第一线统兵指挥的机会,却多方面卓立殊勋,留给我终生缅怀学习的业绩。”

文中提及,吴石将军不仅是中共隐蔽战线的“终极潜伏者”,其抗战岁月亦有多重担当。九一八事变后,正在日本留学的吴石搜集整理日军资料,历时三载编成《参二室蓝本》,精准预判“八一三”淞沪会战中日军兵力部署与攻击方向。抗战期间,他任大本营情报要职,通过日本报纸、敌军广播研判情报,准确率极高,蒋介石每周必召见咨询。他埋头工作淡泊仕途,全力保障武汉保卫战情报工作。

1942年,中越边境误抓越南共产党领袖胡志明,时任第四战区参谋长的吴石识破真相,将其护送至柳州,支持其开展抗日活动。在他推动下,越南民族同盟会成立,胡志明当选主席,第四战区还协助举办军政训练班,为越南培养抗日力量,这段史实被越南党史铭记。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吴石创建福建旅桂同乡会,团结闽人、闽侨参与抗日救亡,创办黄花岗小学免费招收闽人子弟,为闽籍青年争取军校深造名额。1944年桂柳会战柳州撤退时,他下令火车加挂车厢供民众撤离,以行动守护乡亲自危。

此外,他在昆仑关会战、第三次长沙会战等战役中参与谋划,屡立战功,还以“故国安危总系思”的诗作抒发家国情怀,其抗战担当与潜伏传奇一样,是英雄人生的鲜明注脚。

吴韶成曾在《忆父亲吴石最后的日子》文中提及与父亲相关的大学生活。1949年2月,吴石因公务回南京,恰逢学校开学,父子俩一道回南京。不久后“四一”惨案发生,吴韶成与父亲讨论起该惨案,父亲对同学非常同情并说“日子不会太久了”。父亲离开南京回上海,吴韶成写道,“他给我留下身上仅有的20元美钞。这是我和父亲的最后一次见面。”

南京解放前夕,吴石曾多次劝说儿子离开南京去上海或转到香港等地念书,甚至安排江宁要塞司令胡雄在撤退时开吉普车拐到学校接他,大哥美成于1946年夏从武汉大学放假乘船沿长江东下回南京,不幸轮船失事沉没,连尸体也没有找到。因此,父亲的担心是可以理解的。但吴韶成都婉拒了,选择留在学校迎接解放。“几千个同学都留校应变,请父亲放心。”从此一家骨肉分离各奔东西,一晃就整整一个甲子。

实习生 徐妍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张楠

视频 张楠 戴哲涵

校对 石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