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中心 > 文娱

杨振宁和他的治学之道

来源: 紫牛新闻

2025-10-18 20:40:00

10月18日,享誉世界的物理学家、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清华大学高等研究院名誉院长杨振宁先生因病去世,享年103岁。

在杨振宁的人生中,他能够在物理学领域取得这么高的成就,不仅是因为他天赋异禀极其聪明,也与他的治学方法密不可分。在《我的治学经历与体会》一文中,杨振宁讲述了他的求学道路以及心得体会。1938年2月,杨振宁一家到了昆明,这年秋天他进入西南联大就读,在西南联大念了四年本科、两年硕士,“这6年时间,在我一生的学习历程中具有决定性的影响。我曾多次回想过这段时间,我觉得我得到了西南联大师生努力的精神和认真的精神的好处。”1945年,他因为对费米教授的向往,前往美国芝加哥大学读博士学位,芝加哥大学的两年又给了他全新的学习训练。“我常常回想我在芝加哥大学的训练和我在昆明西南联大的训练。在我一生的研究过程中,这两个训练最具有决定性的影响,而且是不同的影响。”

杨振宁将西南联大的学习方法称为“演绎法”,即从大的原则开始,从已经了解的、最抽象的、最高深的原则开始,然后一步一步推演下来。而芝加哥大学的学习方法则被称为“归纳法”,研究者眼光随时注意一些新的现象,先抓住现象,然后从中抽取精神,“归纳法常常要走弯路,因为你是在探索,所以你走的方向往往是错误的。”中国传统的教学体系中主张“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这种治学方法可以让人少走弯路,能一步一步、完完整整的把一门又一门学科学习好。中美两种截然不同的治学道路给杨振宁带来不同程度的影响,他既打下了坚实的物理学基础,又学到了探索性思维,“在我60岁的时候,我在香港中文大学做了一个演讲,在演讲时我说我非常幸运。因为我在中国时是在中国传统教育哲学的影响下,得到了其中最好的精神;在美国,我又在一个截然不同的教育哲学影响之下,得到了其中最好的精神。我是两方面都得到了最大的好处,这是我非常幸运的地方。”

1995年,杨振宁在上海交通大学,对着台下稚嫩面孔的大学生们也倾囊相授了自己在学习研究上的心得和方法。他用自己从小的读书学习到进入西南联大就读最终确定下自己研究方向的经历告诉年轻的学生们:“做学问,许多事情要慢慢的来。你当时对有些事情听了没有完全懂,不要紧。慢慢地,它对你的整个价值观,会发生影响。”对于年轻的学生们来说,价值观及选择研究方向都极为重要,但要真正看清方向并不容易,杨振宁给出的忠告是“不要一头钻进去,眼光太短浅。”

在这次的演讲中,杨振宁传授了他自己的学习方法“渗透法”,一是吸收更多的知识,二是对整个动态有所掌握,不是在小缝里一点点的学习。“一个做学问的人,除了学习知识外,也有要自己的风格。我在西南联大七年,对我一生最重要的影响,是我对整个物理学的判断,已有我的选择。”

对于未来年轻人的治学,在这次演讲中杨振宁提出了千禧年的期待:“21世纪的中国,科学技术继续要有很大的发展。这里,除了研究工作外,很重要的是把科学技术介绍给年轻人,以及大众。这需要教育,也需要科学技术普及。科普,是相当复杂的事情。因为一个做传播媒介的人,不可能完全专业于一门科学,但他又必须了解各门科学。”回看当下,形式多样的科学科普走进校园、走进社会大众已是非常平常的事,还有许许多多的科学家通过短视频和小朋友们讲科普,激发他们对科学的兴趣,杨振宁在三十年前对未来年轻人治学的期待,已经成为了当下的现实。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沈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