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史记 | 东西南北尽天山——洪亮吉与南京及其他
来源: 紫牛新闻
2025-10-30 16:38:00
世人多把榜眼洪亮吉与年仅35岁就亡故的诗人黄景仁相提并论,因中学教材中有洪亮吉的《治平策》,他给人以颇有战略眼光先见之明的学者印象。
洪亮吉与太仓吴梅村一样,都是榜眼,似乎是场屋骄子,一路顺畅。实际上,洪亮吉科举之路,颇为坎坷,不仅童试一再失败,乡试、会试也是跌跌爬爬,从未游刃有余。洪亮吉参加乡试,除了两次北上京华参加顺天乡试外,多到南京贡院参加考试,三次都是铩羽而归。且来说说洪亮吉。
![]()
洪亮吉篆书七言联“从来名士皆耽酒,未有神仙不读书”
一
1770年,经过四次童试方才获取乡试资格的洪亮吉与黄景仁结伴来到南京,参加江南秋闱。也许是为了改变运气,他把名字改为礼吉,后来再改为亮吉,还编辑刻印一《玉尘集》,敝帚自珍。这次考试,虽然落败,洪亮吉情绪上却未见过于消沉,他到城西随园拜见袁枚,两人从此相识。
1771年,洪亮吉鼓足勇气再来南京,进入考场,仍旧是名落孙山。这一次考试,洪亮吉结识汪中。到了年底,他赴安庆,成为安徽学政朱筠的幕友。他去安庆,道经扬州,结识蒋士铨,此后与定居南京的蒋士铨多有来往。
1774年,洪亮吉又到南京,三次前来,终于不负苦心,跻身副榜第一,也算有一差强人意的结果。在此一年,他开始与孙星衍有了来往。1775年,经人介绍,已届而立之年的洪亮吉成为江宁知府陶易的幕友,其间还到句容知县林光照处盘桓有日,协助救灾,撰有《书汪少尹苍霖民谣三章后》《句容县士民捐赈碑记》汪少尹苍霖就是汪苍霖,洪亮吉有《又书三友人遗事》,说汪苍霖去苏州出差返回,与汪中同乘一船,两人争执彼此辈份,各执一词,相互扭打,汪苍霖居然把汪中推到长江里,危机呛水,才把他救起。洪亮吉在句容,扬子江旱灾绵绵,他有《有客》,极为生动:有客更传淮左郡,五旬不雨已无禾。频年归燕思巢木,此日枯鱼泣过河。卖屋置船移地急,荷锄立泽望恩多。百年土著流离甚,辛苦劳人尚作歌。洪亮吉一边游幕,一边备考,1780年,他终于中举,是在顺天;十年之后的1790年,他脱颖而出,进士及第,高中榜眼,授翰林院编修,自此开始仕宦生涯。
这样说来,洪亮吉至少有四次到过南京,或考试,或访友,或游幕,为了前程,苦苦努力,殊为不易。
作为诗人,洪亮吉在南京还留下不少诗词,如《后湖打渔歌》《自句容至江宁半道欲游青龙山未果》《观音阁》等。
说过洪亮吉与南京交集,再来回望他一生大致来路。
出生于1746年的洪亮吉,初名洪莲,字君直,一字稚存,号北江,晚号更生居士,有毗陵七子之一的称誉。洪亮吉祖籍安徽歙县洪坑,其曾祖父洪璟曾任山西大同知府,其祖父洪公寀娶常州状元赵熊诏之三女为妻,从此定居常州,有人说,是入赘赵家。赵熊诏的父亲赵申乔因举报戴名世《南山集》而受人瞩目。但他们的下场并不好看。康熙年间,噶礼贪腐案东窗事发,康熙帝想到赵凤诏曾称噶礼为山西第一清廉官,遂让人查问,结果查出赵凤诏受贿。赵凤诏是洪亮吉曾外叔祖,最终因此而被斩。而赵熊诏也被查出私抄谕旨携出,被削职,仍留内廷供奉。赵凤诏被斩后,赵申乔郁郁寡欢,不到三月就忧愤而死,赵熊诏扶柩奔丧回到常州,未满月也因哀伤过度病逝。
赵申乔举报的戴名世与赵熊诏是同科,他与洪亮吉一样,也是榜眼。
洪亮吉高中榜眼后,仕途顺遂。1792年,洪亮吉担任顺天府乡试同考官,后督贵州学政,任内为贵州各府书院购置经、史、《通典》《文选》等,嘉惠黔省士林。1795年,嘉庆元年,洪亮吉回京供职,入直上书房,教授皇曾孙奕纯读书。1798年,嘉庆三年,以征邪教疏为题考试翰林和詹事,洪亮吉著文论说,酣畅淋漓,力陈内外弊政数千言,为时所忌,他以弟丧为由辞职回乡。
二
1799年,嘉庆四年,洪亮吉为朱筠之弟大学士朱珪所荐,参与编修《清高宗实录》。洪亮吉在此年上书《乞假将归留别成亲王极言时政启》,此即《极言时政启》,他直言朝政之弊端,言辞激烈,不避锋芒:“人才至今日消磨殆尽矣。数十年来,以模棱为晓事,以软弱为良图,以钻营为进取之阶,以苟且为服官之计,由所遭者,无不各得其所欲而去,以定衣钵相承牢结而不可解……士大夫渐不顾廉耻……”此番言论,令嘉庆帝勃然大怒,洪亮吉几乎为此而掉脑袋,幸“恩旨从宽,免死,改发伊犁,交将军保宁严加管束”。保宁揣摩上意,上奏嘉庆帝,“该员如蹈故辙,即一面正法,一面入奏”。嘉庆帝立即制止保宁,“此等迂腐之人,不必与之计较”。
面对流放伊犁这一如此厄运,洪亮吉却能坦然处之,一笑置之。“半生纵踪未曾闲,五岳游完鬓乍斑。却出长城万余里,东西南北尽天山。”他一路歌风岭雪,觅史寻踪,赞西域山水之奇丽,记边塞风情之异观。观察之深,描绘之细,确有舆地学者之眼光,又有诗人才子之文采,给后人了解西陲风物留宝贵遗产。洪亮吉曾特意提到,他在流放伊犁途中至保定,甫知有廷寄与伊犁将军,有“不许作诗,不许饮酒”之谕。是以自国门及嘉峪关,凡四匝日,不敢涉笔。及出关后,独行千里,不见一人,径天山,涉瀚海,闻见恢奇,为平生所未有,遂偶一举笔,然要皆描摹山水,绝不敢及余事也。创设伊犁流放地的乾隆帝早在20年前就责令伊犁将军,对遣犯严加管束,“倘赡恂情面,任其置产娶妻,则伊等反得晏然安处,与无罪何异?至其遣发日久,不得归籍,或妄作诗词,编选诽言,或不安本分生事,及潜行逃走者,一面奏闻,一面正法,不得稍事姑容!”
洪亮吉越过千山万水,抵达伊犁,所居之房是有名鬼屋。洪亮吉在此居住百日,从未见鬼。他寄情山水,赏花观鱼,饮酒做诗,将伊犁所见所闻详录于日记诗文之中,以传世人。他笔下的伊犁山水:“看山不厌马蹄遥,笠影都从云外飘。一道惊流直如箭,东西二十七飞桥。”他吟伊犁风雨:“毕竟谁驱涧底龙,高低行雨忽无踪。危崖飞起千年石,压到南山合抱松。”他咏伊犁街巷:“日日冲泥扫落苔,一条春巷八门开。外台自有萧闲法,携具方家说饼来。”他赞伊犁花果:“古庙东西辟广场,雪消齐露粉红墙。风光谷雨尤奇丽,苹果花开雀舌香。”
洪亮吉的伊犁杂诗与他后来追述伊犁百日行的《天山客话》一脉相承。他的《伊犁日记》来伊途中所见之物有详细记载,而《天山客话》则详细记载伊犁的山川、物产、风貌等。洪亮吉戍伊百日,即被“皇恩大赦”。失落而来,满载西域奇珍而归,也是人生奇特经历。
流放伊犁百日之后,北京天气异常,一直无雨,嘉庆帝反躬自省,颁布上谕,五次提到洪亮吉的名字,有“军机大臣即传谕伊犁将军大学士保宁,将洪亮吉释放回籍。仍行知岳起,留心查看,不准出境”。有意思的是,嘉庆帝还赋诗四首,在诗的自注中还说:“纳言克己,乃为民请命之大端。因亲书论旨将去年违例上书发往新疆之编修洪亮吉立予释回,宣谕中外,并将其原书装潢成卷,常置座右,以作良规。正在颁发,是夜子时,甘霖大沛,连宵达昼。旋报,近郊入土三寸有余,保定一带亦皆深透。天鉴中诚,捷于呼吸,可感益可畏也。”
洪亮吉即被释放回籍,他有《将发伊犁留别诸同人》:严鼓三声晓漏收,将军营外引累囚。此生不料能归骨,万死无言只叩头。常拟带刀同佩犊,何曾投笔学封侯。浑河桥畔春波阔,一辈羁人望未休。
洪亮吉回到常州,自称更生居士,从此家居,闭门不出,撰述至终。
洪亮吉的骈体文高古遒迈,“每一篇出,世争传之”。舒位《乾嘉诗坛点将录》评点诗坛108家,以梁山泊好汉相拟,将洪亮吉比作“花和尚鲁智深”。
特约撰稿 王振羽
校对 潘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