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个人史拼接故宫大历史,《从“总统府”到紫禁城》以学者回忆录再现故宫百年风云
来源: 紫牛新闻
2025-10-31 19:48:00
10月31日,译林出版社推出“在故宫”丛书新作《从“总统府”到紫禁城》。作者刘潞出身文史世家,成长于人文荟萃之地,后投身故宫工作近半个世纪。本书以她的亲身经历为线索,串联起“总统府”与紫禁城的岁月交织,内容涵盖文物研究、展览策划、海外寻访流失文物,以及与学界名家的交往等珍贵片段。这些独家的微观记忆,如同一扇通往故宫深处的窗,让读者得以从中触摸其历史的脉络与时代的变迁。
故宫博物院原院长、“故宫学”首倡人郑欣淼亲自为本书作序。他在序言中指出,2025年的故宫百年华诞,将致力于构筑一部宏大的院史记忆。这其中,既需要有宏观的大事件叙事,也离不开鲜活生动的个人记忆。他表示,刘潞的这本回忆录正是以其珍贵的细节,为这幢记忆大厦增添了不可或缺的深度与生命力,可谓生逢其时,别具意义。
从“总统府”走来:历史的回音与文化的缘起
1949年,不满两岁的刘潞跟随父母进京,住进了昔日民国大总统黎元洪的宅邸,一住就是三十多年。这座“总统府” 在抗战胜利后,曾经是中央研究院的历史语言研究所、北京大学的文科研究所, 新中国成立后又曾是中国科学院的首任院部、近代史所、考古所、语言研究所所在地,曾住过傅斯年、胡适、汤用彤、范文澜、邓广铭、郭宝钧、 梁思永、夏鼐、马得志、罗常培、吴晓玲等学界名人。
“我儿时的‘总统府’, 还大致保留着原来的规模和景观,但是现在已经荡然无存。童年记忆中的一些人和事,很多也已经没有人知道了。记下这些,也许对某些研究、思考还有一点参考价值。”于是,她以孩童的目光,带我们重回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那座宅院:满园的丁香与海棠,父辈学者往来的身影,文化与理想交织的日常。
在这座人文荟萃的大院里,刘潞的童年充满了与历史对话的瞬间。她见过梁启超次子梁思永因病蹒跚的身影,也常在院中向考古所所长夏鼐乖巧地喊一声“夏伯伯”。她会去傅斯年的族中侄女“傅小姐”家串门,吃一块“小人酥”糖,讨几张洋画。更有一幅在府中玩伴家中看到的白描画,在她心中留下终身印记——画中是一条长长的、砌满台阶渐渐升起的路,通向一座巍峨的宫殿。多年后,已成为文物历史工作者的她才恍然大悟,那幅画正是唐代大明宫含元殿的复原图,而玩伴的爸爸“马叔叔”,那时正担任考古所唐城发掘队队长。
这些童年经历在刘潞生命中深深烙印,于岁月静默中滋养着她的精神底色,也悄然注定了她往后数十载的故宫生涯。
步入紫禁城:个体与时代的双重见证
自1976年入职,刘潞在故宫已耕耘四十八载,与文物共度了近半个世纪的时光。刘潞进入故宫后的第一份工作,是在修复厂的摹画室。她看老画师如何一笔一墨地复原《清明上河图》,由此领略到何谓“心平气和做事”。而真正让她理解“守护”重量的,是唐山大地震后,那个弥漫着霉味与樟脑丸气息的玉器库房。从业务部工艺组到研究室宫廷史组,再到陈列部宫廷组,刘潞的岗位多次变动,但她都欣然接受,而且力求做好。
刘潞体会到,在很多研究中,人们都会产生一些“为什么”的疑问, 这些疑问,常常是把对某个问题的研究引向深入的机会。她认为,有时需要“跳出文物看文物”。例如,在主编《清宫西洋仪器卷》时,她追问的不是“这是什么”,而是“它为何在此”,由此将科技仪器还原为生动的中西交流史;在清代满人婚俗研究中,她采用文献学与人类学方法,不仅解释了婚俗本身,更揭示了其背后复杂的政治、文化动因。
郑欣淼指出,刘潞所注重的“跳出文物看文物”,其实就是故宫学倡导的研究方法,故宫学的要旨是把故宫作为一个文化整体来看待。刘潞以其独特的个人视角,为宏大的故宫历史增添了一个无可替代的鲜活维度。
故宫的历史,不仅由宫墙与文物书写,更由一代代“宫里人”的记忆共同铸就。翻开《从“总统府”到紫禁城》,读者将步入一个鲜活的“文化共同体”。从青苔地砖到皇帝寝宫,从库房气息到国际舞台,从个人沉浮到国家记忆……一幅深邃的历史长卷徐徐展开,文化的共鸣在书页间无声浸润。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沈昭
校对 陶善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