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评论|《赶脚》问鼎文化奖: 文化盐都的深耕与远行
来源: 紫牛新闻
2025-11-05 10:25:00
十一月的巴蜀,深秋为层峦叠嶂的山脊披上了斑斓的彩衣。夜幕下的重庆大剧院,灯火璀璨,宛若镶嵌在长江与嘉陵江交汇处的一颗明珠。盐城市淮剧团带来的《赶脚》,便是在这样一个夜晚,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拨动了文华奖评委与观众的心弦,为盐城市盐都区捧回了沉甸甸的第十八届文华奖奖杯。这已是盐都区第二次摘此殊荣。盐城市淮剧团也是江苏省唯一两获文华奖的基层剧团。恰与“重庆”之名形成奇妙的呼应。这不仅仅是一次地理空间的巧合,更是一种文化意义上的暗合——它象征着盐都在文化建设道路上从积累到突破的“重要庆典”。
![]()
水韵古邑、高新盐都在山城重庆,以文华之名显文化之山、露万象之水,“二度梅开”,可赞可叹!
舞台艺术领域政府最高奖,捷报传来,不仅是一时一地的喜悦,更似一声深长的文化回响,让我们得以窥见一方区域在文化建设的漫长征途上,如何以步步坚实的“赶脚”精神,在脚下的水乡平原上埋头深耕,一步一个脚印,一脚一个台阶,从文化高原向文化高峰昂首跋涉。
![]()
舞台之上,《赶脚》的戏剧冲突与人性张力撼人心魄。盐城市淮剧团的艺术家们,数十年如一日地坚守着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初心,将身子沉到基层,把心灵贴近百姓。他们的足迹遍布城乡舞台,在田间地头汲取养分,在街头巷尾捕捉灵感。正是这种对艺术的虔诚守望,让《赶脚》这出承载着人间奔波、生活重量与情感纠葛的传统地方戏,焕发出跨越地域的审美感染力。这绝非闭门造车的产物,而是一场自觉的文化寻根与美学探险,是剧团常年坚守阵地、坚守初心的必然结晶。
![]()
这份璀璨成果的背后,屹立着盐都区委、区政府高瞻远瞩的文化自觉与战略定力。他们并非将文化视为可有可无的点缀,而是将其提升到区域发展的战略高度,一任接着一任干,持续发力践行“文化立区、文化强区、文化名区”的坚定理念。通过科学的顶层设计、持续的投入保障、良好生态的营造,他们为艺术的生长提供了最肥沃的土壤。
正是这种“功成不必在我,功力必不唐捐”的政绩观与发展观,使得淮剧团能够心无旁骛地潜心创作,最终实现了“出戏”——精品力作不断、“出人”——艺术人才辈出、“出彩”——舞台光芒四射、“出圈”——影响超越地域的综合效应。这两次文华奖的摘取,恰如两个坚实的脚印,标记出这条“文化盐都”建设道路的轨迹与深度,成为其征程中熠熠生辉的里程碑。
![]()
这种“创举”,体现在其对文化发展规律的深刻把握上,体现在其对人民文化权益的切实保障上,更体现在其以文化赋能区域发展的战略布局上。它雄辩地证明,文化的生命力在于实践,思想的伟力扎根于大地。
进一步而言,盐都区的成功,特别是其“出戏、出人、出彩、出圈”的综合效应,为当下中国的文化强国建设,特别是基层文化治理与艺术精品生产,提供了极具价值的“盐都经验”和“示范区注脚”。它启示我们,文化的繁荣,需要处理好以下几对关系:一是“守正”与“创新”的关系,盐都区委区政府的持续支持与淮剧团的艺术坚守,确保了在赓续文脉的同时勇于突破;二是“高原”与“高峰”的关系,良好的文化生态培育了“高原”,而对精品的不懈追求则铸就了“高峰”;三是“送文化”与“种文化”的关系,在提供优质文化产品的同时,更激发了本土文化内生的创造力。盐都区通过机制创新、政策扶持与环境营造,让文化创造力竞相迸发,其经验值得深入剖析与借鉴。
深秋的收获,既是对过往耕耘的犒赏,更是对未来远征的呼唤。第二次捧得文华奖,对盐都而言,是一个里程碑,但绝非终点站。“二”,在中国文化中是一个充满哲思的数字,它既是复数的开始,象征着积累与延续;又代表着对立统一,蕴含着突破与升华的无限可能。它更像是一声号角,催促着文化盐都在区委区政府的引领下,依托如淮剧团这般坚实的艺术队伍,向着更辽阔的艺术天空、更深邃的文化境界继续“赶脚”。前路或许仍有“层峦叠嶂”,挑战与机遇并存,但那份对文化的敬畏、对艺术的执着、对人民的赤诚,以及“文化立区、文化强区、文化名区”的坚定信念,将始终是其最坚实的精神底色。
当《赶脚》的余韵在巴山渝水间渐渐飘散,它所引发的思考却如涟漪般扩散。这不仅仅是一部戏的胜利,更是一种文化理念、一套实践方案、一条发展路径的胜利。它告诉我们,在宏大的国家文化叙事中,每一个地方的积极探索与卓越成就,都是构筑文化自信大厦不可或缺的基石。
水韵古邑,文华盐都。“重庆”这一地名,在此刻被赋予了更深层的文化寓意,重庆的千峰百嶂,见证了盐都文化的这次美丽绽放。盐都必将以这次“重庆”为新的起点,在文化的群山之间,攀登更多的高峰,迎来更多的“重要的庆典”。因为文化的脚步,永远在赶;文化的山峰,永远在等。
文|王迎春
校对 陶善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