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封家书讲述南京故事,“此致,敬礼——中国传统家书展”爱尔兰开幕
来源: 紫牛新闻
2025-11-11 18:42:00
爱尔兰时间11月10日下午,由中国人民大学家书博物馆与爱尔兰都柏林大学孔子学院共同主办的“此致,敬礼——中国传统家书展”在爱尔兰首都都柏林开幕。其中多封信件为南京名人所写。
![]()
![]()
据家书博物馆方面介绍,此次展览是继2024年中国家书首次走进德国之后的再一次出国展。展出的32组55封家书均为家书博物馆从8万余封馆藏家书中精心选出。这批家书最早的写于清朝晚期,最晚的写于20世纪90年代,历时一个多世纪。有毛笔竖写的传统家书,也有钢笔横写的家书,还有用文字、图画和符号写成的家书,反映了人间真情和温馨的家庭文化,展示了中国家书文化的独特魅力。
据悉,此次展出的31位家书作者中,既有曾国藩、李鸿章、康有为、陈独秀、梁启超、任鸿隽等名人,也有不同时期的军人、普通民众。虽然他们的社会身份各不相同,但他们都是家庭中的一员,向亲人尽情地表达关爱、感恩、思念、歉疚等复杂的情感,把所见、所闻、所感诉诸笔端,留下了可资回忆的原始档案。
![]()
![]()
中国晚清重臣、湘军统帅曾国藩撰写的家书现存1500余封,内容包括修身、教子、持家、交友、用人、处世、理财、治学、治军、为政等方面,在中国影响深远。这次家书展展出了他写给儿子曾纪泽的6封家书和写给弟弟曾国荃的1封家书。在写给弟弟的这封家书中,他详细解释了修身方面“降龙伏虎”的道理,又告诫弟弟,“至于‘倔强’二字,却不可少。功业文章,皆须有此二字贯注其中,否则柔靡不能成一事。孟子所谓‘至刚’,孔子所谓‘贞固’,皆从‘倔强’二字做出。”曾国藩钟情传统文化,其成功之道有多种,性格“倔强”,做事专注是重要因素。
1900年,一位家在山西忻州孙村的父亲,给在外经商的儿子写了一封家书。从书信中看,这位儿子年龄不大,刚刚走上职场,父亲在信中除家事外,重点给儿子叮嘱一些做人做事的道理,比如“办事要慎,处众要和,常看有志者之行事,莫效无恒者之尚浮,今日能受其苦,后日必得其甘。与上下人相处,以忍让为主,办事不遂己意,以宽宏为是。”这是父亲通过家书对儿子进行为人处事方面的教育,反映了中国民间传统的教子之道。
记者注意到,此次家书展,还展出了几位与南京关系密切的名家家书。
中国著名作家、翻译家赵瑞蕻,1953—1957年被中国高教部选派赴民主德国莱比锡大学东方语言系任客座教授,任教期间他与在中国的女儿赵蘅等家人互通的8封家书也在此次展出之列。家书跨越万里,留下了那个时代家人之间交流的轨迹,反映了当时中国和民主德国的社会状况、人们的精神面貌、两国人民的友谊。旅居海外的父亲对家人的思念、对正在成长中的女儿的教育引导,正在读小学的女儿认真工整的书写和充满童真的话语,令人感动。赵蘅,1945年生,画家、作家。从小习画,1976年起在中国农业电影电视中心从事动画设计工作。著有《拾回的欧洲画页》《宪益舅舅的最后十年》《和我作长夜谈的人》等。
20世纪60年代,新金陵画派领军人物、著名画家傅抱石写给友人唐遵之的一封信,虽然只有一页纸,但文图交融,可见他的书画功力。傅抱石委托当时在香港工作的唐遵之购买药品和日本制作的画笔(作者画出了3种画笔样式)等,反映了两人之间真诚的友谊。傅抱石,早年留学日本,回国后执教于中央大学。1949年后曾任南京师范学院教授、江苏国画院院长等职。唐遵之,香港著名摄影家、收藏家。1954年加入英国皇家摄影学会。1955年秋天所摄《妈妈,到那边去》入选第一届全国摄影展。两人从1962年开始通信,到1965年,约四年时间,通信三十余封,始终未能见上一面,却互相引为知己。
展览中,还有3封特殊的家书,格外引人关注。家书写于1991年,是一位叫庄严的父亲在上海出差期间(3个月)写给正上幼儿园的女儿的,信中汉字不多,主要用数字、图画和谐音写成,可见这位父亲非常用心与女儿交流,表达了对女儿的关爱和浓浓的思家之情。
家书是亲人间的对话,是情感的纽带,是时代的见证,更是全人类共同的文化遗产。中国人民大学党委书记张东刚告诉记者,家书中所蕴含的对亲情、友情等人类美好情感的珍视,是全人类共通的情感语言、共同的价值追求、共有的精神家园。此次在爱尔兰揭幕“此致,敬礼——中国传统家书展”,赓续两国人民相知相亲的友好传统,将为中爱文明交流互鉴开辟新空间、注入新活力。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臧磊
(本文图片由主办方提供)
校对 潘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