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中心 > 文娱

文化杂谈 | 当糖罐里的“爱”遭遇“AI”质疑

来源: 紫牛新闻

2025-11-12 16:14:00

最近,一篇初三学生的作文《藏在罐子里的爱》戳中千万网友的泪点。据潇湘晨报、红星新闻等报道,有网友质疑作文“有AI味”。随着AI广泛应用,照片是不是真的?方案是不是AI代笔的?这类质疑声或将越来越多,也抛出了一个尴尬话题——当技术标准成为评判尺度,真实创造力却成了被怀疑的对象。

这篇不足千字的作文没有华丽修饰,却充满画面感。它通过“糖罐子”这一载体,细腻勾勒出奶奶对孙子的深情。文中诸如“今天乡下的月亮很圆,后山的土地和院子里的人都沐浴着同样的月光,”“奶奶明明没有吃,却也和我一样开心。幸福从罐子里跑了出来,弥漫了整个屋子,”“只是一层薄薄的土,人与人就再难相见了”等句子,朴实却动人。报道称,这名学生听闻“AI质疑”后表示,“这算另一种夸奖,他们没否定文章本身,只是怀疑是不是我写的。”而公布该作文的老师非常谨慎,在网上发布这篇作文前不但征求了学生及家长的意见,还在与家长的交流中听说了与作文内容一致的故事,甚至在网上查了重。

在“遇事不决,先问AI”的今天,一种真实性焦虑的社会心理开始蔓延。AI在不少领域起到了提高效率的作用,甚至使得一些人患上了“AI依赖症”。技术信任危机也悄然浮现,当看到一篇近乎范文的作文时,很多人的第一反应从“这太好了”的惊喜,迅速转向“这太好了,会不会是假的”的怀疑。这其实就跟AI应用到修图技术后,人们开始怀疑每一张照片的真实性一样。面对文本,“这是AI写的吗”开始成为一种新的思维习惯。

那么,所谓的“‌AI味”究竟是啥滋味?AI自己的回答是“风格精致而无个性,内容正确但空洞,语言华丽而乏味……”换言之,AI文本是海量数据筛选出的“情感平均值”,是符合大众审美期待的安全模板。然而,如果仔细阅读《藏在罐子里的爱》便会发现,它打动网友的恰恰是那个具体的“糖罐子”,奶奶把爱“藏”在其中,这个动作承载着积攒、珍藏与默默付出的深情,这是算法无法复制的、具体又私密的生活细节。

放眼当下,此类引发共鸣而出圈的文字其实并不少见的。今年7月,有农民工大爷挑战写作1957年高考同题作文《我的母亲》,他写道:“坟头上的草青了又黄,黄了又青,就像我对母亲的念想一样,一年年总也断不了。”这段文字在48小时内收获500万点赞。再比如,著名外卖作家王计兵笔下的诗句“用双脚锤击大地,在这个人间不断地淬火”,“一杯咖啡是一个体面的借口”等,都是从生活泥土中生长出来的、带着汗水和体温的文字,也是大数据无法复制的独特生命体验。

糖罐里的“爱”遭遇“AI”质疑,如同一面镜子,照出了一个值得警惕的悖论:我们一边批判AI的“套路化”与“缺乏灵魂”,一边却又不自觉地去怀疑和否定那些超越“套路”的人性闪光点。

当然了,质疑,或许是我们在技术狂奔时代的本能反应,但比质疑更重要的,是保持对他人真诚的信任,对美好情感的珍视,真正有力的写作,永远来自对真实生活的体验和对细节的敏锐捕捉。当我们不再追求“写得像范文一样标准”,而是回归到对不可替代的生命体验的珍视,或许才能在这个真假难辨的时代,守护住那些最本真、最可贵的情感表达。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孔小平


校对 陶善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