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超江苏 | 魏晋:从学武术到学书法,“文武之道,万法归心”
来源: 紫牛新闻
2025-11-14 13:14:00
不久前,由吕少卿、朱友舟、熊岱平、魏晋四位艺术家在南京联袂呈现了第七回“君子之道”书画作品展。本次展览以“君子之道”为主题,延续了以往六回展览对传统文人精神的追寻与阐释,四位艺术家以各自独特的艺术语言,共同探讨当代语境下的君子风范与文化传承。四位艺术家中的魏晋,从一位江苏沛县的习武少年,成长为到高校书法教师、后湖山居美学空间创始人,魏晋与书法的故事,一走就是二十余年。
![]()
武术与书法:二者有“共通之道”
魏晋出生于“千古龙飞地,一代帝王乡”的沛县,父亲是当地十里八村有名的武术师,因他幼时体弱,便带他冬练三九、夏练三伏;小学时,语文老师张肇熙的引导,让他从钢笔字转向毛笔书法,初次触摸碑帖、宣纸的质感。“习武的苦与书法的枯燥,本质是相通的——都要耐住性子,日复一日坚持。”魏晋回忆,年少时为拜师孟昭俊,骑行二三十公里到沛县县城,满大街问人家知不知道孟老师家在哪里?最后来到实验小学门口,“看门老大爷告诉我,孟老师的女儿就是实验小学工作,让我在这里等她。等到下午两三点孟老师女儿出来了,告诉我孟老师家住哪里,又累又饿找到孟老师家,最终被师母一碗加蛋的方便面温暖”。这份经历,让他更懂“文武之道,万法归心”:武术的力道与书法的笔势,皆源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而“魏晋”这个名字,更让他与古人多了层羁绊。
传承不泥古:让传统书法“活”在当下
传统是座大山,“要走近它、解密它,更要能自由抽身。”谈及文化传承,魏晋认为每一个习书习画之人都会有“被传统束缚”的纠结:走进去可能会陷进去走不出来,不走进去就无法创作出厚重的作品。但他始终认为,传统文化不是一成不变的范式,而是可创新的活态文化。靠近古人的传统汲取营养,“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书俱老”,最终自然形成自己的风格。作为后湖山居美学空间的创始人,他认为教会学生以书法树人格,弘扬传统经典是他身体力行的职责所在。在这个公益的空间内,有专业的专职书法老师开设硬笔、软笔课程,还会组织学生参加省教育系统赛事。既是书法启蒙,也是连接传统与现代的桥梁。在创作中,他将设计思维融入书法:章法布局如空间设计,行气、留白、落款大小,都是“隐性的设计语言”。其作品直追魏晋风度,而不失自己的风格:规范却不呆滞、熟练但不油滑,从里到外透着一种清雅和旷朗的气息。
AI与书法:工具可借,温度不可替
AI生成书法作品逐渐普及,魏晋的态度清醒而理性。“第一次见AI写字,觉得强大又可怕——它能模仿笔迹,但没有‘人的温度’。”他认为,AI的优势在于便捷,可以瞬间按照设定生成字画,时间成本和金钱成本大大降低,但在细节质感上远不及手写:“AI生成的字像‘开了美颜’,失真且经不起推敲,没有手写时的温度与情感。”作为高校书法老师,他也在探索教学创新:用幽默的语言、积极的网络热梗解读传统文化,避免照本宣科;允许学生用AI辅助学习,但坚持“纸质临摹是根基”——“捧着字帖能闻见墨香,这种温度感,电子产品给不了。”
寄语后来者:爱上书法,便是与浮躁和解
回顾二十余年书法路,魏晋说,书法最大的馈赠是“让心沉下来”:“它是寂寞之道,能让人专注做一件事,这份沉淀也影响着我的生活——不急不躁,踏实前行。”对于正在学书法的人,他劝诫“莫知难而退”:“现在人耐心不够,多是被手机诱惑。但书法的‘干净’,能让人戒掉浮躁。”而对想尝试书法的年轻人,他笑着邀请:“戒掉一个东西很难,但爱上一个东西却很容易,当你爱上书法时,就会离想戒的东西很远了。”如今,魏晋仍在践行“君子之道”,与友人举办的书法展已走过九年。“用最古老的笔墨,回应最当代的扣问。”这是他的坚守,也是传统书法在新时代的鲜活注脚。
实习生 蔡梦堯 毛佳雯 陆星宇 李佳宁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臧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