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博|上海博物馆特展启幕,里面还藏了段苏州的教育往事
来源: 紫牛新闻
2025-11-19 16:00:00
近日,上海博物馆和美国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联合举办的“融古烁新:宋元明清铜器的复古与创新”特展启幕,展览展出了约一百七十八件/组展品。其中展览的第一单元“崇古尊古 再塑三代”里,展出了两件名为昆山县学铜簋的青铜文物,均为明成化二十年的文物,分别来自上海博物馆和大英博物馆,这件铜簋背后还藏着书香苏州的文脉密码。
![]()
成化二十年昆山县学铜簋 上海博物馆馆藏
铜簋是一种用于祭祀的青铜礼器的名称,昆山县学铜簋顾名思义,这是昆山县学的青铜礼器。县学是地方的教育机构,从目前的文献来看,苏州地区的古代官办学校可以追溯到唐代,唐宝应年间节镇李栖筠在府治之南创建“学庐”,而后北宋范仲淹创建苏州府学,从此苏州教育日益发达。府学、州学、县学都是为开科取士而设立的,它们均为地方性的官学,属于教育、研究和行政的统一体,对于一个地方的教育发展起着指导作用。
苏州地方很早就非常重视文化教育,在唐代,昆山就已经有了文庙,据唐代文学家梁肃的《昆山县学记》中所描述,唐大历九年(774年),昆山县令王纲在文庙右侧扩建学舍、聘请博士沈嗣宗授课,首次确立了"左庙右学"的建筑格局。随着朝代的更迭,昆山县学几经废立,万历四年刊刻的《重修昆山县志》中记载,五代时期昆山县学俱毁,宋雍熙四年县令边倣在旧址重修了县学,到元丰四年又毁于风雨,此后知县李结、叶子强、周承勋、李稠等当地的父母官相继修茸,到明洪武二年,县学有设教谕一员,训导二员,东西有两个书斋,分别叫“居仁”和“由义”,成化十九年,巡按御史张淮购地拓基,进行翻新扩建,到万历三年,巡按御史邵阶、知县申思科继续重修县学的殿堂、尊经阁,还增设了殿前露台。
![]()
周太师望簋 出自《宣和博古图》
可以看出,尽管县学的建筑本体经过了非常多次废弃、搬迁、翻新、扩建,县学本身的称呼也变动过多次,但这个教育机构一直延续着。作为教育机构,县学一方面培养人才,另一方面也是除寺庙外重要的公共藏书地,明清时期各府、州、县学均有尊经阁,为藏书之所。所藏之书,以颁赐之书为重点,经、史、子、集略备,尤以儒家经典为多。藏书来源,除颁赐外,主要是接受地方官吏、士绅捐赠。
上海博物馆馆藏的成化二十年昆山县学铜簋与大英博物馆藏的成化二十年昆山县学铜簠在五百多年后于此次特展上重逢,上博所馆藏的昆山县学铜簋铭记载“依图造于昆山县之庙学”,可知此器是依据《宣和博古图》中周太师望簋所造,而大英博物馆藏铜簠则是依据《宣和博古图》中周叔邦父簠铸作,《宣和博古图》是宋代金石学著作,这本书中著录了宋代宣和殿内收藏的商代到唐代的八百余件青铜器,此二器是“与三代同风”的最佳历史见证,反映了当时工匠铸造铜器的“复古与创新”,也是一段苏州教育文化传承的往事。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沈昭
校对 朱亚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