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南京:“穿针引线”,边角地“绣”出美画卷
来源: 南京日报
2025-08-04 21:16:00
□ 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 朱旖旎
傍晚时分,71岁的耿桂芳牵着孙女的手,漫步在栖霞区太龙路与沪宁铁路间新建成的铁路印象口袋公园。修剪整齐的绿植随风轻摆,在旁边的步道上投下摇曳的树影。“以前接孩子放学,只能在路边干等。现在提前到了,还能来这里走走逛逛。”耿桂芳说。
这片新近开放的绿色空间,将原有的三元祠、尧化门市民广场、老街记忆等3处口袋公园连点成线,形成一条长约1.6公里、总面积超6万平方米的连续风景带。在栖霞区,“开门见绿、出门进园”正从愿景变为现实。
铁路印象口袋公园向市民开放。 栖霞区城管局供图
“见缝插绿”,方寸之间见匠心
铁路印象口袋公园的诞生,是栖霞区利用城市“边角料”进行精细化城市更新的最新实践。它的前身,是太龙路与沪宁铁路间沿线的一片拆迁空地。结合太龙路拓宽改造工程,栖霞区城管局与尧化街道将这块空地重新规划,变废为宝。
“现在这边总体的绿化面积是6000多平方米。”栖霞区城管局市政科工作人员钱炜介绍,铁路印象口袋公园内,所有通行步道均采用透水混凝土,两边排水沟用砾石进行覆盖,进行雨水收集。这不仅提升了景观环境,也实实在在改善了尧化地区的卫生状况。
新公园的设计,处处体现着“便民、利民”的核心理念。记者看到,公园内设置了人行绿道,外侧与太龙路非机动车道有机结合,让往来市民在赶路途中也能便捷地享受身边美景,实现功能性与观赏性的统一。考虑到实际需求,公园西侧专门设置了机动车泊位和充电桩,极大方便了附近居民、周边商业街商户和顾客停车。公园东侧则贴心地设置了雨棚,方便行人和非机动车避雨遮阳。
这些“见缝插绿”的巧思,背后是栖霞区对城市边角地价值的重新发现。如同该区其他口袋公园一样,该公园也注重融入地域特色,取名为“铁路印象口袋公园”,让方寸之地承载起历史记忆。
串珠成链,线性景观塑新景
铁路印象口袋公园的落成,标志着栖霞区太龙路口袋公园建设实现由“点”到“线”的跨越。随着太龙路、尧红路至仙尧路段的拓宽改造完成,一条绵延1.6公里、总面积超6万平方米的线性风景带呈现在市民眼前。
位于太龙路与瑞霞路交叉口的三元祠口袋公园曾是一片堆满杂物的荒地,如今7800平方米的空间内,以“天、地、水”三元素打造文化广场区、休憩活动区与健康花园区,成为周边居民散步健身的热门地。向东步行数百米的老街记忆口袋公园,则融入了火车东站与尧化老街历史,设置健身步道、文化墙及休憩座椅,让边角地变身“文化客厅”。
这条绿带不仅美化了环境,更重塑了居民的活动线。家住附近的居民梁宇说,自此他可以沿着风景带散步慢跑,从三元祠的古典拱门标志物行至铁路印象口袋公园的雨棚休憩区,享受连贯的绿色体验。
栖霞区新尧新城管委会工程部工作人员介绍,目前,尧化街道通过串珠成链,已形成多个各具特色的口袋公园,满足居民生活需求的同时,也与街边人行道融为一体,成为片区内极具特色的城市空间。
老城新生,系统更新显温度
口袋公园的“绣花功夫”仅是栖霞区城市更新的缩影。在人民城市理念下,该区以系统性思维推进空间重塑、服务升级与治理创新,让老城区焕发全龄友好的生命力。
以尧化街道尧新社区为例,作为全国完整社区建设试点,尧新社区整合3300米健康步道、通学道、林荫道,打造“口袋公园”;完成8.3万平方米老旧小区改造;扩建250余个机动车停车位;打造750米的文化街巷……基础设施从“有”向“优”升级,服务功能从“全”向“精”迈进,治理模式从“管”向“共”蝶变。这一方小小天地里发生的生动实践,为城市社区的更新与发展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鲜活经验。
针对老小区多、老年人口比例高的特点,栖霞区还大力推动老旧小区改造,推进加装电梯建设,让“悬空老人”轻松下楼。同步提升的还有社区食堂、日间照料中心等嵌入式服务设施,让老年人在家门口就能享受便捷生活。同时,该区还关注儿童成长需求,在区域内公园、小区嵌入安全有趣的游乐设施,优化幼儿园、小学周边接送环境,打造安全的“上学路”和“游戏圈”,截至目前,全区已有10座儿童友好公园通过市级验收。在城市更新的“绣花功夫”里,栖霞区把老城区的边角地变成了居民的幸福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