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中心 > 要闻

漫评:生态课堂润心田 绿色发展谱新篇

来源: 泰州新闻网

2025-08-26 08:20:00

   

  自2022年起,每至秋季学期开学前夕,江苏生态文明教育“开学第一课”如约而至。8月21日,“探索万物共生 守护和美永续——2025年江苏省中小学生态文明教育‘开学第一课’”在苏州同里国家湿地公园开讲。从践行绿色低碳理念到保护生物多样性,“开学第一课”于无声处浸润心田,在成千上万孩子心中播撒下一颗颗充满绿色希望的种子。

  打造生态教育新场景,筑牢绿色认知“基础桩”。自然,是生态文明教育最生动的教材,而将课堂搬进湿地,则让生态知识从抽象走向具象。苏州同里国家湿地公园作为华东地区湿地生态的典范,246种鸟类、482种野生植物在此栖息生长,成为展示生态保护成果的天然展厅。在这里,学生们不再局限于书本上的文字描述,能亲眼看见白鹭掠过水面、亲手触摸湿地植物的叶片、亲耳聆听自然万物的交响。这种沉浸式体验,让“生物多样性”“生态平衡”等抽象概念变得可感可知。正如活动中设计的户外研学环节,通过观察鸟类栖息地、记录植物生长状态,学生们直观感受到生态系统的脆弱与坚韧,这种基于真实场景的教育,远比课堂讲授更能在心中种下保护自然的种子。据统计,参与线下研学的学生中,对“生态保护重要性”的认同度提升了60%以上,这种沉浸式体验为绿色认知打下坚实基础。

  创新生态教育新载体,激活绿色理念“源动力”。在教育革新的浪潮中,生态教育的突破是撬动青少年环保意识的关键一环。此次活动推出的《生态文明跨学科学习》小学读物,打破了学科壁垒——数学公式可计算湿地净化水质的效率,语文课能品读古人“天人合一”的智慧,生物课与地理课共同解析生态链的运行规律。更具突破性的是户外“研学之旅”:学生们化身“湿地研究员”,用仪器测量水质PH值,记录鸟类活动轨迹,甚至参与植被补种的简易劳作。这种“做中学”的模式,让被动接受知识的学生变成主动探索的实践者。而线上直播的形式,则让教育突破地域限制,全省乃至全国的学生、家长都能同步参与,仅直播首日观看量就突破500万人次。从纸质读物到云端课堂,从校内学习到家庭参与,多样化的载体让绿色理念穿透圈层,形成“一人学习、全家受益、社会共鸣”的传播效应。

  构建生态教育新格局,拓展绿色实践“同心圆”。生态保护从来不是孤立的行动,而是需要多方协同的系统工程。此次活动通过线上直播吸引超500万人次观看,“学生带动家庭”的效应逐步显现:有家长在直播评论区留言“周末带孩子去公园捡垃圾”,更有社区发起“家庭生态承诺”活动。从“知道”到“做到”,从“课堂”到“社会”,生态教育的成果正在转化为实实在在的绿色行动。而发布的跨区域生物多样性联合保护倡议,将江苏的生态实践推向更广阔的协作舞台——苏州与上海、浙江等地的湿地管理部门已达成协议,共享鸟类迁徙数据,联合开展生态修复。这种“课堂小切口”带动“社会大联动”的模式,让绿色发展从理念走向实践,从江苏本土延伸至区域协同,为长三角生态一体化注入了新动能。

  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2025年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提出20周年。如今的江苏,“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已成为共识。生态文明教育“开学第一课”,让孩子们用脚步丈量生态修复的奇迹,用双眼见证发展理念的升华,在心间早早播下生态文明的种子。广泛传播的绿色价值观,正为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江苏提供源源不断的内生动力和强大的精神力量。(文/唐慧敏  漫画/潘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