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绿色长城 守绿水青山(活力中国调研行)
来源: 人民日报
2025-09-14 09:39:00
当清晨的阳光洒在大兴安岭樟子松树梢时,乌兰布和沙漠的梭梭还在沉睡;当呼伦贝尔草原夜色渐深、牛羊归圈时,磴口县黄河岸边的苜蓿依然迎着晚霞、茁壮生长……内蒙古横跨西北、华北、东北,是我国北方面积最大、种类最全的生态功能区,同时也是全国荒漠化和沙化土地最为集中、危害最为严重的省份之一。
2023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内蒙古考察时指出:“筑牢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是内蒙古必须牢记的‘国之大者’。”
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让广袤草原“带薪休假”,在兴安林海“挂斧停锯”,利用坡地、荒地、废弃矿山等空间“见缝插绿”……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殷殷嘱托,内蒙古广大干部群众实干担当、砥砺奋进,让祖国北疆再现“风吹绿草遍地花”“一湾碧水映晚霞”的美景。
日均防沙治沙6万亩
鄂尔多斯市达拉特旗昭君镇柴磴嘎查,村民白七劳站在黄河南岸、库布其沙漠北缘的一处坡地上,望着郁郁葱葱的林带,曾经与黄沙战斗的场景浮现在眼前……
数十年前,白七劳在这里种下第一棵杨树,“我们希望把沙子挡住,保护好耕地。”如今,由绿化带、淤地坝、光伏治沙带、锁边林组成的“四道防线”将黄沙牢牢锁住。
“我们全面打响‘三北’工程攻坚战,以日均6万亩的速度推进防沙治沙。”内蒙古自治区林草局副局长铁牛介绍,“毛乌素沙地治理进度达到80%,库布其沙漠建起了‘光伏长城’,巴丹吉林、腾格里、乌兰布和三大沙漠锁边林草带合龙。”
溯流而上,在阿拉善盟域内的乌兰布和沙漠黄河岸边,有一片5.7公里长的区域。曾经,行人和驼队到此极易陷沙坠河,十分凶险。“过去这里的黄河水冲蚀沙漠,大量黄沙侵入黄河,造成了河床淤积。”阿拉善左旗巴彦木仁苏木党委书记王旭介绍。
如今,这里的国槐、柠条、花棒、刺槐等长得茂盛,连片的草方格和菌草在黄河岸边筑起固沙阻沙的坚实屏障。得益于当地实施的阻沙入河生态修复工程,这片区域植被覆盖率大幅提升。
党的十八大以来,内蒙古累计完成营造林1.48亿亩、种草3.67亿亩、防沙治沙1.85亿亩,规模均居全国第一。内蒙古各地正在持续创造“绿进沙退”的生态奇迹。
9.7亿亩草原“带薪休假”
一场雨后,呼伦贝尔市陈巴尔虎旗牧区草色愈浓。走进阿茹贡家庭牧场,只见牧民塔丽娅正在接待前来观光住宿的游客。
“以前养羊靠放牧,羊喜欢刨草根吃,加上养羊数量越来越多,草场退化严重。”塔丽娅说,现在休牧后,一年能拿到7万元的补贴,草场明显更绿了。有了空闲时间,塔丽娅搞起了民宿,生意很红火。
数据显示,20多年前,由于超载放牧等原因,呼伦贝尔草原以每年2%的速度退化。近年来,内蒙古持续探索草畜平衡和禁牧休牧多元化补偿机制,实行草原生态保护效果与补助奖励资金分配挂钩激励约束政策。2025年,内蒙古9.7亿亩草原实现“带薪休假”。
放牧受限,产业发展怎样才能不受限?关键在于转变经营方式。
锡林郭勒盟正蓝旗好牧人合作社的现代化牛舍里,饲喂车穿梭,空气中飘来苜蓿与燕麦的清香。
合作社负责人郝志忠指着饲草轮作田说:“我们现在采用草畜联动的方式,联合周边牧民成立合作社,将草场、圈舍、劳动力整合起来,开展牧草种植、规模化养殖、精深加工等业务。”据介绍,合作社自产的苜蓿成本仅为市价的1/3,燕麦籽粒搭配自产秸秆,饲料成本大大降低。肉牛出栏周期缩短3个月。
为解决草原过牧问题,内蒙古推行舍饲半舍饲模式,支持牧民整合资源、购置设备、建设圈舍,增加人工饲草和天然草原可食牧草产量,实现集约化、规模化养殖,推动传统畜牧业转型升级。
兴安林海“挂斧停锯”
兴安盟阿尔山市,大兴安岭西南麓,百万亩人工林纪念碑在山间矗立。
“那片林子里,有我们一家三代种的树。”站在山顶,眺望林海,85后青年王强的言语中满是自豪。
王强是个“林三代”。每天早上8点,穿好工作服,拿起灭火工具,王强便一头扎进林子,排查火灾隐患和病虫害。大部分时间,他只能听见自己“沙沙”的脚步声。“看到林子越来越茂密,就觉得一切辛苦都值得。”王强说。
作为林业开发较早的地区,阿尔山曾遭掠夺性采伐,半个多世纪间,阿尔山的可采林木资源几近枯竭。直至现在,穿行于哈拉哈河上游一带,仍能看到当年采伐后遗留下的黑色木桩。
2015年,内蒙古大兴安岭国有重点林区全面停止天然林商业性采伐。10年间,内蒙古大兴安岭国有重点林区森林蓄积量从8.03亿立方米增加到10.29亿立方米,增加近三成;野生植物由1848种增加到1937种,野生动物从390种增加到439种。
有了绿水青山,何愁换不来金山银山?
打造森林生态旅游区,提供餐饮、住宿、旅游观光一体化服务;开发森林食品,种植木耳、菌菇、苁蓉等林下作物;探索林业碳汇项目试点,销售碳汇产品……内蒙古大兴安岭国有重点林区持续将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蹚出一条森林生态价值实现的新路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