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华章 | 长三角首条双向十车道高速“智”造记
来源: 交汇点
2025-10-21 14:16:00
交汇点讯 一条即将崛起的长三角首条双向十车道高速公路,正以硬核“智慧科技”手段,刷新人们对公路建设的传统认知。10月20日,在沪武高速太仓至常州段改扩建工程现场,25米超宽摊铺设备如巨毯般一次铺就全幅断面、无人驾驶摊压集群以毫米级精度自主协同碾压、“数字大脑”实时调控每一处施工细节……徐工集团打造的智慧施工集群让前来观摩的300余位交通及科研等行业代表惊叹不已。
2023年9月,交通运输部结合《交通强国建设纲要》《加快建设交通强国五年行动计划(2023—2027年)》有关部署,印发《关于推进公路数字化转型 加快智慧公路建设发展的意见》,明确提出,到2035年,全面实现公路数字化转型,建成安全、便捷、高效、绿色、经济的实体公路和数字孪生公路两个体系。江苏数字化公路建设正以全新的“智慧范式”,勾勒出以新质生产力赋能交通强国建设的生动图景。
突破瓶颈,十车道高速应运而生
作为连接上海、南京、武汉等重要城市的交通动脉,沪武高速太仓至常州段全长134.87公里,自2004年通车以来,交通量持续攀升,原有的双向四车道早已不堪重负,升级改造迫在眉睫。此次改扩建工程意义非凡,不仅将无锡段拓宽为双向八车道,全长25公里的太仓北枢纽至董浜枢纽段更是采用双向十车道标准原位扩建,成为长三角地区首条双向十车道高速公路。这不仅是车道数量的简单增加,更是对缺乏统一行业标准、城镇密集、交通流量大、施工技术难、安全运营压力大等现实挑战的全面回应。
“技术团队在十车道断面科学布置、超宽幅高效排水、道路结构一体化快速检测与内部缺陷修复技术、全钻渣软弱土地基加固等关键技术上取得了一系列突破。”省交通工程建设局公路处处长江臣介绍。
双向十车道超宽路幅的长路径排水问题如何解决?省交通工程建设局沪武锡宜高速公路扩建工程建设指挥部常务副指挥邓飞宇说,“十车道路段大面积采用排水型路面结构,加大结构层孔隙率,以防止雨水渗透到结构层内部从而在路面表层产生水膜。”
智慧集群,重新定义“施工现场”
在这场数字化赋能的交通施工建设中,徐工集团历经十六年技术攻坚打造的智慧施工集群,成为当仁不让的“主力军”。徐工道路机械事业部智能控制技术研究所所长邵珠枫在施工现场介绍,徐工智慧施工集群突破了高精度北斗定位、多机智能协同等核心瓶颈,让无人驾驶摊铺机、压路机等“钢铁巨兽”在“智慧大脑”指挥下,实现24小时不间断的自主协同作业,构建起“设备自主作业+平台智能管控”的全新建造模式。
“这套25米超宽摊铺设备,能一次性覆盖十车道作业面,配合智能温控与精准压实系统,在提升效率超过25%的同时,确保了路面质量的均匀与稳定。”邓飞宇补充道。
效率提升的背后,是施工模式的根本性变革。在项目指挥中心,徐工道路机械事业部副总经理高亮在“道路施工管理平台”大屏前看着数据跳动,说道,“设备位置、摊铺温度、压实遍数等关键参数一目了然,施工管理模式实现了从依赖人工经验判断到数据驱动、过程精准控制的质的飞跃。”
技术创新不仅体现在施工方式上,也深入材料肌理。PAC-13超薄沥青磨耗层等新材料的应用,让路面在具备高强度、抗疲劳、抗车辙性能的同时,实现了快速排水与低成本维护,兼具“长寿”与“绿色”特性,为高速公路的全生命周期管理提供了新方案。
以人为本,推动交通产业数字化转型
更深远的变化,发生在“人”的身上。一位现场工人感慨:“以前弯着腰干活,又累又担心安全。现在机器自己干,我们在后台监控,活儿干得又快又稳,人也轻松多了!”
南通路桥工程有限公司沪武高速SZ-21标项目经理周鑫建介绍,“人机分离”无人化集群施工作业模式,不仅大幅提升效率,更将工人从高温、高危、高强度的环境中解放出来,推动交通建设行业从“人海战术”向“人机协同”的现代化生产方式转型。
邵珠枫展望道,项目建成后,这条集智能建造、绿色低碳于一体的交通大动脉,将大幅度提升长三角路网通行能力与服务水准,为公路交通行业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样本。
沪武高速改扩建工程,不仅是物理通道的拓宽,更是发展思路的升级。当天上午,在江苏太仓召开的公路交通高质量技术成果推介活动暨道路数字化施工技术交流会上,江苏交通控股有限公司工程建设部部长郭东浩总结说,“数字化施工不仅是设备与技术的升级,更是产业生态的重塑。”
徐工智慧施工集群在这条“智慧之路”上的探索与实践,生动诠释了以科技创新培育新质生产力、以智慧转型驱动高质量发展的坚定步伐。而江苏正持续为交通强国建设注入强劲的江苏动能,让充满创新活力的交通延伸向更广阔的未来。
新华日报·交汇点见习记者 李立晨
视频 张俊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