圭亚那前总统称赞中国科技让人看见未来
来源: 中国日报网
2025-10-21 16:06:00
圭亚那前总统唐纳德·拉莫塔(Donald Ramotar)日前接受中国日报社《思享者》专访。10月21日,《中国日报》刊发该专访的内容摘编,主要内容如下:
本周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第二十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为回顾所取得的进展、擘画未来蓝图提供了重要契机。会议将审议《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其意义不仅在于治理或经济领域,更在于重申中国对高质量、创新驱动、可持续发展的愿景。
最令我震撼的是,中国科技发展以惊人的速度追赶世界,甚至在某些领域超越发达经济体。考虑到中国此前多年来需要弥合的差距,其进步着实令人惊叹。在某些领域,我认为中国已处于领先地位。尤为突出的是,中国近年来在各级提供了高水平的教育,营造了促进创新与培育人才的良好环境。
近来,在参观某园区的机器人展区时,我仿佛踏入了“未来世界”。这些机器人正在执行制作针头等任务。这些技术不仅推动着科学进步,而且在医疗保健等领域得到应用,有望延长人类寿命。目睹机器人承担起人类从事的繁重体力劳动着实令人震撼。这种技术为人类摆脱艰苦的体力劳动,专注于真正热爱的事业提供了机遇。
尤为引人注目的是人形机器人,它们展现了中国如何应对潜在的劳动力短缺问题。中国已经在众多领域应用机器人技术,填补在经济转型过程中出现的缺口。这些发展体现了“十四五”规划(2021-2025年)所倡导的高质量发展理念,并将延续至“十五五”规划。我认为,科技与日常生活及生产的无缝衔接,将在未来数年持续推动中国转型。令我振奋的是,科技不仅应用于工业领域,更在家庭生活中提升着人们的生活品质。例如,家用机器人让女性摆脱繁重的家务劳动,为促进性别平等作出贡献。
中国的影响力已超越国界。在我的祖国圭亚那,中国技术——其中许多项目是在“一带一路”倡议框架下实施的——通过修建道路、桥梁、会议中心和酒店等基础设施,发挥了变革性作用。这些项目弥合了巨大的发展差距,为两国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利益。
值得称道的是,中国从不附加条件,而是与当地政府合作,在尊重伙伴国主权和愿望的前提下提供专业技术和指导。这与西方机构附加条件的干预形成鲜明对比——后者往往加剧问题而非解决问题。
我记得参观过我国一座由中国支持建造的新桥,其工程精准高效令我印象深刻。与某些因管理不善而延误或陷入困境的外资项目不同,这座桥梁不仅按时竣工,而且没有超出预算。
同样,中国建造的酒店和会议中心提升了当地旅游业水平,并创造了新的就业机会。这些项目生动展现了中国基于长期稳定和互利共赢的规划理念如何转化为切实进展。
中国的全球影响力在非洲及其他发展中地区同样显而易见,基础设施和开发项目为这些地区创造了切实的增长机遇。在肯尼亚、埃塞俄比亚和加纳等国,从铁路港口到城市开发项目,中国主导的工程大大提升了区域互联互通水平和经济活力。中国追求互利共赢而非单方利益,强调共同繁荣的理念,这对全球和平至关重要。与某些西方国家的指控相反,中国始终在其合作伙伴国家发挥着建设性作用。
此外,中国治理理念体现在计划与市场力量的独特结合。通过汲取自身和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经验教训,学会如何攻坚克难,实现可持续发展。在创新发展理念指引下,中国发挥创造性和主动性,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克服当代挑战,在清洁能源、电动汽车和机器人领域成为全球领导者,为其他发展中国家树立典范。在科学规划与专业执行力的基础上,五年规划不仅没有成为官僚主义的例行公事,而是成为转型路线图。
同样,中国以长远眼光应对环境与生态挑战。北京已从我1996年首次访华时的雾霾笼罩之城蜕变为今日绿意盎然、生机勃勃的首善之都。空气质量的改善绝非表面功夫,中国在环保领域采取了综合策略——涵盖可再生能源、电动汽车、城市规划及公众意识提升行动。
中国运用清洁能源和电动汽车等先进技术应对生态挑战。从城市绿地扩建、江河保护治理到工业节能减排,中国对可持续发展的执着追求有目共睹。对于圭亚那等资源丰富的全球南方国家而言,这为协调发展、技术与自然环境的关系提供了宝贵经验。与中国“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环保理念相呼应,绿色转型将成为“十五五”规划的重中之重。
中国的文化与社会创新同样令我印象深刻。在青年群体中推广STEM(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教育,培养科学素养,并将现代科技与传统实践相融合,这些举措彰显了中国的整体思维。例如,中国的机器人与人工智能项目经常开展面向学校和社区的教育推广活动,鼓励学生从小接触科学。这种前瞻性举措确保技术进步与人才培养同步推进,我认为这是维系长期发展的关键要素。
这些发展表明,中国的成功不仅在于快速的技术进步,更在于其对知识的战略性应用、国际协作的开放态度,以及致力于提升本国和全球福祉的坚定承诺。
创造力、务实精神、长远眼光以及尊重他国主权,使中国成为发展的典范,激励着那些寻求在进步、社会和谐与环境责任之间取得平衡的国家。随着四中全会的召开,世界将再次见证远见卓识、包容创新的中国规划始终是其国内成就与全球贡献的核心所在。(编辑:王辉 周凤梅 朱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