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镇江:青山常在绿水长流,美丽城市拔节生长
来源: 金山网
2025-11-10 18:49:00
仲秋时节,走进江苏句容仑山深处,天幕高远,苍鹰盘旋;水岸宁静,白鹭翩然。登上相当于60多层楼高的电站大坝极目远眺,只见上水库如一块碧玉嵌入群山,与下方仑山湖相映成趣,山水辉映间,一座宏伟的抽水蓄能电站正稳步运转,源源不断的清洁能源正汇入长三角电网。
句容优美的生态环境,吸引越来越多的鸟类来此栖息。 董友洪 石小刚 摄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和美画卷,正是江苏镇江牢记嘱托、实干笃行的生动写照。镇江市委、市政府要求,要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更加坚定不移走好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扎实做好绿色低碳转型各项工作,加快绘就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镇江画卷。
“十四五”以来,镇江以“双碳”目标为引领,系统推进绿色转型、污染防治和生态修复,让天更蓝、水更清、山更绿、城更美——“美丽镇江”的底色日益鲜明、愈加厚重。
三大保卫战,让绿色成为幸福底色
秋日的镇江,天高云阔,江水清澈。漫步长江之滨,碧波映衬着蓝天,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画卷徐徐展开。市民笑言:“蓝天多了,呼吸都更畅快了。”
蓝天成为常态,也是城市高质量发展的底色。
“十四五”以来,镇江聚焦蓝天、碧水、净土三大保卫战,以更严格的标准、更系统的治理,持续提升生态环境质量,让城市更宜居、更宜业。
一批重点企业主动“换挡提速”。江苏鹤林水泥有限公司累计投入数亿元进行环保升级改造,彻底改变了传统水泥行业的高耗高排形象,走出一条可持续绿色发展的新路。
国能江苏谏壁发电有限公司投运国内首台基于荷电多相流技术的抑尘卸船机,使码头主要扬尘排放指标下降90%,抑尘效果达到行业领先水平。
蓝天更蓝。2024年,全市PM2.5年均浓度改善至35微克/立方米,为有监测记录以来最优水平,优良天数比率81.1%,改善幅度分别位居全省第二、第三。
碧水更清。“十四五”以来,镇江市坚持“控源、截污、治水、修复”并举,系统推进流域治理。地表水国、省考断面优Ⅲ类比例连续三年保持100%,长江干流镇江段稳定保持Ⅱ类水质。
净土更安。严格落实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全市重点建设用地安全利用率连续保持100%,危险废物安全处置率保持100%,农村黑臭水体基本消除。
今年8月,《镇江市工业固体废物管理规定》正式实施,首次在全省设区市中提出“无废城市”“无废园区”建设要求。目前,全市完成138个“无废细胞”建设,危险废物收集利用处置能力达到54.095万吨。
创新机制亦在不断涌现。镇江首创“绿书包”环境问题整改机制,形成公众参与“寻味治污”的新模式;建成“1+1+3”环境监测体系,布局102个水质自动站、58个空气微观站,以及全省首个长江干流水生态综合监测站(丹徒世业洲),为精准治污、科学决策提供了坚实的数据支撑。
镇江市生态环境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将坚持以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为核心任务,全面推进绿色低碳发展、“十四五”生态环保规划目标落实落细。
蓝天常在、碧水长清、净土安然。如今的镇江,正用一场场持之以恒的“生态攻坚”,让绿色成为城市最持久的幸福底色。
长江大保护,让山水更“灵动”
一水横陈,连岗三面。镇江因江而生、依江而建、由江而兴,拥有江苏最长的长江岸线、主航道和原生态湿地带,是全省唯一所有辖市区均分布在长江沿线的城市。近年来,镇江始终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持续推动生态保护与修复。
站在丹徒区世业镇还青洲老圩村的老圩桥上,脚下河水清澈见底,倒映着蓝天白云;水中鱼虾成群,激起阵阵涟漪。“住在这里就像住在画里一样。”一位村民笑着说。
2023年以来,世业镇对24条村镇级入江河道以及支流实施生态修复等一系列工程,修复面积达37万平方米。村民生活环境越来越好的同时,进入长江的污染物也得到了有效削减。
“十四五”以来,全市累计新增造林面积6.8万亩、森林抚育面积11.2万亩。自然湿地保护率提升至76.5%。开展山水林田湖草一体化保护修复,已建成生态安全缓冲区6个,在建2个,累计修复矿山面积5.83平方公里,完成湿地修复5000余亩,完成长江沿岸森林质量提升1.45万亩,“一带多点、绿美长廊”长江生态保护格局初步形成。
生态修复带来了可感的生命回归。
丹徒区高桥镇西江畔,碧波如绸,江豚追浪,成为摄影爱好者的“追光胜地”。每到秋冬季,大批候鸟从北方迁徙至此,江面生机盎然。当地摄影师马建军说:“这几年江豚越来越多,几乎天天都能拍到它们成群出没。”
这个秋天,高桥“江豚湾”进入“最佳观豚季”,一幕幕“豚跃江天”的画面见证着生态回暖。
长江大保护成效日显,长江镇江段喜现江豚族群。马建军 李斌 摄
曾经,由于非法捕捞、航运干扰和水质污染,长江江豚种群一度锐减。随着长江大保护战略深入实施,长江镇江段生态持续向好。最新科考结果显示,镇江长江豚类省级自然保护区内共有野生动植物946种,其中国家重点保护物种41种,江豚种群数量已恢复至26头,占江苏段总量的21.3%。
创新引领,让“碳”路渐入佳境
一块块蓝色光伏板如棋盘般铺展在水面之上,波光潋滟间,鱼儿游弋、白鹭掠影,构成一幅“上产清洁能源、下育生态水产”的生动画卷。苏南地区规模最大的渔光互补发电项目——丹阳市三峡27万千瓦渔光互补发电项目不久前并入江苏电网。
项目投运后,预计每年发电量约3.08亿千瓦时,可满足600余户民营企业或15.4万户家庭全年的用电需求。据测算,每年可减排二氧化碳约27.14万吨、节约标准煤超9.56万吨。
能源结构的“绿色转身”,正成为镇江高质量发展的强劲引擎。截至今年6月,全市发电装机1378.9万千瓦,其中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403.6万千瓦,占总装机的29.3%,较“十三五”末提升18.1个百分点。
在绿色低碳发展的探索中,镇江敢为人先、勇于创新。
全国首创的城市碳排放核算与管理平台(简称“碳平台”)已成为全市“双碳”工作的智慧中枢。镇江市发改委负责人介绍,碳平台综合运用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构建了覆盖“市-区(县)-园区-企业”四级能耗监测体系,实现综合能耗5000吨标煤以上重点用能企业在线监测全覆盖。
与此同时,总投资96.06亿元,拥有“世界最高抽水蓄能电站大坝”“世界最高沥青混凝土面板堆石坝”“世界最大规模库盆填筑工程”三项世界之最的句容抽水蓄能电站正蓄积着“绿色动能”。
10月28日,句容抽水蓄能电站最后一台机组——6号机组,正式投入商业运营。这座集齐3项“世界之最”的超级“绿色充电宝”也实现满格赋能,预计每年节约燃煤约14万吨,减少二氧化碳、二氧化硫等排放约35.7万吨。
用绿色方式,打开更多发展可能,越来越多绿电消费场景也随之落地。2024年全市绿电交易量1.54亿千瓦时,同比增长61%,绿色电力消费比例不断攀升。
值得一提的是,“十四五”期间,镇江市在绿色电力消费中实现了多个“全省首个”。其中,全省率先制定实施的促进绿色电力消费的指导意见,开启了镇江市绿电消费新模式;创新打造全省首个县域级电碳管服平台;“中日智造合作园分布式光伏项目”成为全省首个获得绿证的政府园区光伏项目。
在全面推进绿色低碳转型的过程中,镇江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构建“1+1+N”政策体系,建成惠龙“近零碳港口”、京口路“低碳社区”等示范项目,新建绿色建筑1845.6万平方米、改造192.07万平方米,实现城镇绿色建筑占新建建筑比重达100%。
在绿色风潮引领下,绿色工厂、绿色园区、绿色供应链建设次第展开。全市累计培育国家级绿色工厂26家、省级绿色工厂71家,市级以上绿色工厂达到237家。十年来,全市单位GDP能耗下降37.3%,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比重分别达38.6%、53.8%。
从试点到示范,镇江“碳”路渐入佳境。如今,这座城市已跻身国家低碳城市建设试点优良城市,成为江苏省唯一生态文明综合改革试点城市。高质量发展的“含金量”更足、“含绿量”更高、“含碳量”更低,一幅绿色低碳、清洁高效的现代产业新图景,正加速铺展在镇江大地上。
山水有灵,城市有魂。
回望“十四五”,镇江用五年的坚守与创新,描绘出一幅从“绿水青山”走向“金山银山”的生动画卷——蓝天更多了,江豚回来了,产业更绿了,生活更美了。
迈向“十五五”,镇江正以更加坚定的步伐,走向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新征程。(记者 陶立波 朱婕 通讯员 李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