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热评:深入推进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
来源: 人民网-观点频道
2025-11-13 19:36:00
“十五五”规划建议明确提出“深入推进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其中首要任务就是“科学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推行由常住地登记户口提供基本公共服务制度”。在深入推进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进程中,“户籍制度改革”是突破口,“公共服务均等化”是核心。
曾几何时,一纸户籍将城市人口划分为不同身份,教育、医疗、社保等基本公共服务与之紧密挂钩。这种二元结构犹如一道无形之墙,将农业转移人口挡在完整的城市公共服务之外。
如今,改革正朝着建立“以经常居住地登记户口(不包括个别超大城市)”的新型户籍制度迈进,这意味着户籍正从管理工具转变为服务载体。越来越多城市放下身段,敞开胸怀,实行“零门槛落户”,让“新市民”享受同等待遇。在不少先行先试地区,稳定就业和稳定住所已成为落户的主要标准。大学生毕业后可选择在工作地落户,务工人员凭劳动合同和居住证明即可申请登记,人才引进实现“愿落尽落”。
这项改革的深刻意义在于,它承认每个为城市发展作出贡献的劳动者,都应当平等享有城市发展的成果。当人们不再因户籍身份而感觉低人一等,城市的包容性才真正得以体现。
公共服务的均等化,是户籍制度改革的核心要义。从“有所差异”到“一视同仁”,体现的是社会公平正义的基本原则。一些地方通过动态优化基础设施布局、公共服务供给,持续推动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让进城人口不仅能“留下来”,更能“过得好”,真正成为城市的一分子。
在教育方面,随迁子女入学门槛逐步降低,“长幼随学”政策为多孩家庭解了燃眉之急,众多城市确保义务教育的学生享受同等待遇。在住房保障方面,稳定就业的农业转移人口被纳入公租房保障范围,各地采取多种方式助其住有所居。在医疗养老方面,异地就医直接结算范围不断扩大,社保关系转移接续更加便捷,城镇职工养老保险比例稳步提高,让“老有所养”不再因户籍而有所差异。
然而,要实现公共服务真正意义上的均等化,这对城市治理能力和资源承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各大城市必须苦练“内功”,不断增强公共服务的供给能力和质量。通过科学预测人口流动趋势,各地需要超前规划教育、医疗、养老等公共服务设施布局,避免出现资源紧缺或闲置浪费。同时,各地还需要不断创新公共服务供给方式,加强数字化手段的应用,提高服务效率,丰富服务内容,让公共服务可及性大幅提升。
户籍改革的每一步,都连着民生冷暖;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每一程,都系着公平正义。农民工的子女能在父母工作的城市安心就学,大学毕业生不再为落户辗转反侧……惟有深入推进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每一位城市建设者才能平等享受发展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