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云港:一帘海苔“链”起富民“鲜”产业
来源: 连云港发布
2025-11-16 15:01:00
(□ 吕彤彤 陈若言 李宝贤)近日,“连云港紫菜”商标品牌培育和保护(地理标志)项目启动会在连云区召开,为这一地方特色产业按下品牌升级“加速键”。作为江苏省海洋产品类别地理标志证明商标,“连云港紫菜”以生态养殖筑牢品质根基,以多元渠道开拓市场版图,以文化深耕厚植品牌底蕴,在守护鲜香本味的同时,走出了一条高质量发展之路,为区域经济注入澎湃动能。
养殖端
“加法”变“减法”
生态底色育出高品质
“合理控制紫菜近海养殖规模,是推动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决策。”连云区渔业技术推广站副站长龚其龙表示。这一“以退为进”的策略,源于对生态与产业平衡的深刻考量,过度养殖曾给近海生态带来压力,气候变化以及海水营养盐短缺也影响了紫菜品质。为缓解过度养殖带来的生态压力,突破产业发展瓶颈,连云区主动“做减法”,将紫菜养殖规模从巅峰期的近20万亩科学压缩至近10万亩,让海域生态得以休养生息。
如今的连云区紫菜养殖海域,呈现出一派“生态优先、科学养殖”的新景象。“科学轮养+生态疏养”模式全面推广,养殖密度降低后,海水流通性大幅改善,紫菜在充足光照和洁净海水中自然生长,色泽愈发鲜亮,口感也更脆嫩清甜,市场收购价随之提升。不仅如此,当地还引进坛紫菜与本地条斑紫菜开展轮养,充分利用两种紫菜的生长周期差异,填补了养殖空窗期,让海域资源得到高效利用。
新技术的推广更让养殖端“提质增效”。条斑紫菜玻璃钢插杆式养殖、翻板式养殖及“紫菜+牡蛎”生态间养等技术落地生根,推动紫菜养殖从“追求产量”向“深耕品质”全面转型。生态与品质的双重提升,为连云港紫菜的品牌化发展筑牢了坚实的产品根基。
销售端
“地标+双驱”
文旅电商打开大市场
以“连云港紫菜”地理标志为核心,连云区创新打造“文旅融合+电商赋能”双轮驱动销售模式,让“海之鲜”触达更多消费者。在文旅融合赛道,当地联动“连岛音乐节”等热门活动,设置紫菜加工产品展位。与此同时,紫菜产品进驻车站码头、旅游景点、大型商超等消费场景,让游客随手可买、市民随时能购。
电商渠道的发力,打破了“连云港紫菜”“酒香也怕巷子深”的局限。连云区组建专业运营团队,深耕直播带货、短视频推广等新媒体阵地,孵化出连岛街道“俏渔娘”这样的特色团队。这些土生土长的渔家人,带着大海的质朴与热情走进镜头,细致讲解“连云港紫菜”的生态种植、科学加工全过程,更将直播间搬到紫菜田收割现场,让全国各地的网友直观感受这份来自黄海之滨的天然鲜香,也让“连云港紫菜”的口碑在互动与见证中持续发酵。
每年常态化开展的紫菜交易会更是产销对接的重要平台。连云区紫菜协会秘书长夏正春介绍,今年该区已成功举办8期紫菜交易会,累计售出紫菜26.17万箱,销售额6.42亿元,较去年增加2.02亿元,采购商覆盖南京、南通、福建等国内市场,更远销海外,让“连云港紫菜”的鲜香飘向全球。
品牌建设
文化为魂
全链赋能树标杆
品牌的生命力,在于品质支撑,更在于文化底蕴。连云港紫菜历史悠久,据史料记载,在宋代以前,连云港紫菜就因色艳味美、营养丰富而名扬天下,成为贡品。连云区深挖历史渊源,从文献记载到渔村民俗传说,梳理出丰富的文化脉络,精心打造特色品牌口号与宣传内容,让这枚承载着渔家记忆的“海味”,在新时代焕发出独特魅力。
依托“美丽连云”“连岛景区”“连岛音乐节”等文旅载体以及紫菜交易会等产业活动,当地将地理标志保护与品牌推广深度融合,持续开展地理标志保护“进企业、进市场、进景区、进网络”等活动,让地理标志品牌形象愈发深入人心。“下一步,连云区将重点规范‘连云港紫菜’地理标志专用标志使用,统一印制专用标志,引导本土企业规范申请、合规使用,以‘大品牌’引领‘小品牌’协同发展,凝聚起产业发展的品牌合力。”连云区市场监管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据悉,为保障“连云港紫菜”品牌高质量发展,连云区还将搭建商标品牌指导站,为地理标志相关主体提供商标注册、品牌营销、维权保护等服务,助力品牌价值提升,让企业放心闯市场、安心做品牌。同时,深化与江苏海洋大学等高校的产学研合作,瞄准市场多元化需求,推动紫菜产业从单一食品加工,向护肤品、养生保健产品等精深加工领域跨界延伸,不断挖掘产品附加值,为品牌升级注入持久动力。
从海上的生态养殖,到市场的多元畅销,再到品牌的文化深耕,“连云港紫菜”以全链条培育赋能高质量发展。来自黄海之滨的鲜香,不仅成为地理标志中的亮眼名片,更让连云区朝着“用好一件地理标志,做强一个品牌,发展一个产业,造福一方百姓”的美好愿景稳步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