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宿迁:城乡融合绘新景 绿色发展释活力
来源: 速新闻
2025-11-17 17:24:00
(速新闻记者 徐可 陈诚)近日,2025年“活力中国调研行”江苏主题采访活动走进宿迁。由中央及省级主流媒体组成的采访团深入田间地头、项目现场,实地感受这座苏北城市在城乡融合进程中的强劲脉搏。记者随团走访,一幅以绿色为底色、以创新为线条、以市场为图景的发展画卷徐徐展开。
机制创新——
“绿票”交易,激活生态资产
近年来,泗洪县紧抓各类试点机遇,积极探索“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的价值转化路径,创新推出“土地+森林”资源资产组合出让机制(“绿票”机制),科学推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促进森林资源权益与生态红利全民共享。
作为“绿票”项目的重要供给基地,泗洪县马浪湖林场以89.3%的林木覆盖率和1.8万立方米的活木蓄积量,成为绿色发展的生动注脚。
“‘绿票’是泗洪限量发行的一种生态价值凭证,用于平衡建设行为对生态空间造成的价值损失。”泗洪县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工作人员尹兆楠站在成片杨树林前介绍,在符合条件的国有建设用地出让中,竞得人需通过生态产品交易平台购买“绿票”,以完成生态空间的占补平衡。
江苏云翼旅游文化产业集团有限公司在获取156亩住宅用地后,因原地块属农田生态系统,自愿购买了21.9万枚“绿票”,投入21.9万元,由此享有马浪湖林场10.9亩杨树未来15年的收益权。
“我们看好项目前景,也愿意为泗洪的绿色发展贡献力量。”该项目负责人叶海龙表示,“绿票”收益兼具生态与社会价值。
尹兆楠介绍,“绿票”价值根据生态产品损失量和用途调节系数综合核定,既保障生态平衡,也为购买方带来可持续收益。目前,泗洪已设立涵盖经济林木、生态蟹、生态米等项目的“绿票”生态产品项目库,完成7笔交易,总计143.63万枚。
花木转型——
从产品到场景,再到服务集成
在沭阳县扎下镇艺森园盆景基地,一场场“矩阵直播”正在上演。一件产品由多位主播在多个平台同步推广,创下4小时销售额破200万元的记录。
“一部手机就能直播,这是我们行业的优势。”江苏新艺园林工程有限公司负责人胡道中介绍,该模式带动基地年销售额7000余万元,吸引数千名周边主播参与,最高日收入超过10万元,“美丽经济”真正成为富民产业。
沭阳县新河镇周圈村的“九玖小院”,产业升级走向更深层次——这里不再单纯销售花木,而是将产品组合为完整庭院场景,整体打包出售。
步入“九玖小院”,月季、柿子树、小桥流水等元素被巧妙整合成30平方米至60平方米的样板空间,起售价从数万元至数十万元不等。“过去卖花木,现在卖设计、卖服务。”新河镇党委书记张超介绍,建成以来,“九玖小院”日均接待游客数百人,设计订单量增长3倍,近期已签约26家庭院设计项目。
作为沭阳盆景发源地,周圈村依托百年古栗林等生态资源,推动一二三产深度融合:一方面壮大电商产业,年销售额超亿元的企业已有15家;另一方面发展旅游业,初步形成“一林一水一泉一园一廊”的文旅格局,年产值约3亿元。
从云端直播到场景销售,沭阳花木产业实现了从“卖产品”到“卖场景”再到“卖服务”的三级跨越。
蝴蝶兰经济——
一朵花“链”动共富之路
除了沭阳盆景,宿城区王官集镇的蝴蝶兰也在全国享有盛名。
这里有着全国最大的蝴蝶兰单体组培中心——蝴蝶兰大世界,是集品种研发、种苗繁育、栽培种植、展示展销于一体的现代化兰花综合生产基地。该基地年生产各类组培苗6000万株,占据长江以北地区70%的市场份额,成为推动区域农业转型升级的标杆。
科技是驱动农文旅深度融合的关键引擎,为传统农业注入源源不断的新动能。据宿迁国沣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曹国峰介绍,公司采用了国内领先的潮汐苗床系统,实现全自动节水节肥,精准调控水肥供给。同时,依托5G物联网技术,公司可远程操控内外遮阳、通风采光与恒温系统,不仅显著降低了管理成本,更大幅提升了花卉品质与种植效率。
目前,王官集镇的蝴蝶兰产业已构建起从品种研发、种苗培育,到多规格种植、成品花展示,再到线上线下同步直播销售的完整产业链,每年产出各类种植苗2300余万株,年产值达3.2亿元,带动就业650余人,并为村集体增收超过150万元。
在产业振兴的带动下,蝴蝶兰大世界的周边地区也迎来协同发展的新机遇。牛刘圩村驻村第一书记王威积极推动“村村联合、村企联建”模式,成功打造出“熠品红”蝴蝶兰品牌,并逐步延伸出“熠米匠”大米、“熠口酥”秋月梨等一系列特色农产品品牌,形成区域联动发展的良好局面。截至今年9月底,仅帮扶采购一项,牛刘圩村就实现大米销售7.805万斤、秋月梨销售4500斤、蝴蝶兰销售564盆,为村集体创收32.98万元。
从泗洪的创新“绿票”激活“沉睡生态”,到沭阳的花木产业借直播与设计振翅高飞,再到宿城的蝴蝶兰凭借科技链条破壁出圈……宿迁的城乡融合发展画卷,正以机制创新为笔、以科技赋能为墨、以产业融合为卷,酣畅淋漓地挥毫书写,为“活力中国”贡献了更多可借鉴的宿迁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