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程•新声 | 我苏青评:以航天精神为炬,燃全民逐梦之火
来源: 我苏客户端
2025-11-19 14:20:00
“十四五”以来,航天强国建设迈出坚实步伐,仰望苍穹,中国人自己的“太空之家”熠熠生辉。据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消息,北京时间2025年11月14日17时21分,神舟二十号航天员陈冬、陈中瑞、王杰全部安全顺利出舱,健康状态良好,至此,神舟二十号航天员乘组的太空之旅顺利结束。
当神舟二十号航天员乘组搭乘神舟二十一号飞船在东风着陆场着落,漫天风沙为其鼓掌,14亿国人共同见证这一激动人心的时刻。陈冬成为首个在轨驻留时间超过400天的中国航天员,同时也是目前执行出舱任务次数最多的中国航天员。陈中瑞、王杰的首飞之旅圆满完成。204天的在轨驻留,不仅刷新了中国航天员乘组在轨时长纪录,更续写了航天精神的传承,激起跨年龄、跨职业的全民情感共鸣。
航天精神的传承,从来不是一句空洞的口号,而是在一代代航天人血脉之中流淌。指令长陈冬三征太空,从首次飞天时感叹“特别漂亮”的青涩新手,到成为带领乘组沉稳应对复杂任务的资深指挥官,鬓角的银丝诉说着他对航天事业的执着坚守——“祖国送我上太空,我为祖国守天宫”。这种传承,还体现在从地面到太空的接力中:从飞行工程师到航天员,从制造航天器到乘坐航天器,王杰用专业能力延续着航天人精益求精的追求;儿时向往拖拉机的乡土少年,追随着杨利伟的脚步成为冲上太空的航天驾驶员,陈中瑞完成了一场个人梦想与国家使命同频共振的演出。从1970年“东方红一号”奏响太空序曲,55年风雨兼程,如今中国空间站实现常态化运营,航天精神在一次次出征与返航中不断丰富,成为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
全民共鸣的热潮,源于航天事业对每个人梦想的唤醒与照亮。神二十任务期间,3100摄氏度高温材料实验的硬核突破,斑马鱼、太空菜园等充满生活气息的科研探索,肿瘤治疗相关蛋白晶体的获取,都让曾经遥远的太空变得可感可知。网友们在社交平台热议“太空里的生物实验能给医学带来什么突破”,少年们把航天员的故事写进作文,立下“未来要去太空探索”的志向。航天事业已不再是某个领域的专属,而是滋养全民科学素质、点燃大众追梦激情的精神火种。在返回推迟的9天里,国人从开始的揪心牵挂到后面的从容期盼,不仅是对乘组冷静应对的点赞,更是对中国航天应急能力的自豪,这种复杂而真挚的情感,正是国家认同感与民族自豪感的自然流露。海外网友的惊叹与赞誉,也让这份共鸣跨越国界,映照出对美好与卓越的一致向往。
更深刻的共鸣,藏在航天事业与普通人生活的紧密联系中。无数航天人在实验室里通宵达旦,在发射场默默坚守,他们是父母、是子女,却用“地面多备几手,太空才能得心应手”的信念,为国家梦想筑牢根基 。这种“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担当,与各行各业从业者的坚守不谋而合——教师在讲台上传道授业,医生在病房里救死扶伤,农民在田野里耕耘希望,每个人都在自己的岗位上践行着初心使命,与航天人共同书写着新时代的奋斗篇章。此次成功返航,不仅是一次太空任务的圆满收官,更是对所有奋斗者的精神礼赞,让人们看到:只要心怀梦想、脚踏实地,每一个平凡的人都能创造不平凡的价值。
“十五五”规划建议提出,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加快建设航天强国,这是“航天强国”首次被写入国家五年规划重点任务。穹宇辽远,征帆再扬,神舟二十号乘组的返航成为航天精神传承的新起点。当“中国红”在太空持续闪耀,当航天梦与每个人的梦想同频共振,我们必将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上,书写更多属于中国的航天奇迹,创造更多属于新时代的辉煌篇章。
来源|小苏“画”事工作室
统筹|周安琪
文稿|左永芳(安徽理工大学)
编辑|童婷婷
指导老师|陈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