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中心 > 要闻

江苏南京:8.8公里,行走的铭记

来源: 紫金山新闻

2025-11-24 19:38:00

  11月23日7:30,清晨的薄雾尚未散尽,南京师范大学随园校区的草坪上,已聚集了很多人。这里是第九届“感恩·南京安全区”国际和平徒步活动的起点,200余名中外人士从此出发,徒步8.8公里,重走南京安全区路线,感恩曾在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期间给中国难民提供无私帮助的国际友人。中外学子行走在宁海路。中外学子行走在宁海路。

  队伍前方,“暗夜微光”南京安全区今昔对比图片展吸引了众多目光。其中一组是1937年南京大屠杀期间金陵女子文理学院(南师大的前身)作为难民收容所的黑白影像,惶恐与期盼交织在妇女儿童的脸庞上;另一组则是今日校园的彩色照片,学子们意气风发,脸上洋溢着青春朝气。

  博西家电公司员工高女士蹲下身,指着展板上的历史图片,一张一张地向她5岁的女儿讲解,“南京大屠杀的历史是不可磨灭的。我们要记住的,不仅是苦难,还有那些在至暗时刻伸出援手的人们。唯有不忘,才能更好地前行。”

  上午8时,徒步活动正式拉开帷幕。当行至明妮·魏特琳女士的铜像前,大家都不约而同地放缓脚步。铜像面容安详,底座镌刻着“金陵永生”四个大字。这位在南京至暗时刻保护了上万名妇孺的勇士,其大爱已融入城市记忆,永远活在南京人民心中。

南京师范大学随园校区,外国学子在魏特琳雕像处献花。南京师范大学随园校区,外国学子在魏特琳雕像处献花。

  第四批南京大屠杀历史记忆传承人张庆将魏特琳生前最喜爱的菊花轻轻放在铜像前,并向围拢过来的徒步者讲述起她的曾外公许传音的故事。“在《魏特琳日记》里,‘许博士’是一个频繁出现的名字。88年前,他毅然加入南京安全区国际委员会,担任住房委员会主任,在那些最危急的日子里,他与魏特琳女士并肩作战,安排难民住宿,调配紧缺物资,在枪声和哭声中奔走。”随着张庆的讲述,一个日记中的称谓具象为一段家族记忆。

  队伍沿街而行,先后经过拉贝旧居、鼓楼医院、宁海路5号等地。志愿者沿途的讲解,将1937年那个寒冬的景象——难民们的处境与国际友人的救助行动,清晰地呈现在人们面前。

  宁海路5号曾是南京安全区国际委员会总部所在地,《拉贝日记》中提及的许多报告与信件,均注有“宁海路5号”字样。第三批南京大屠杀历史记忆传承人阮杰在此讲述家族往事,“我的爷爷阮定东当年只有7岁,被日军刺伤后,是安全区的医生挽救了他的生命。”他的叙述平实朴素,但那份深植于家族血脉中的悲痛与感恩,却清晰地传递出来,在场者无不动容。

  上午11:30左右,徒步方阵最终又回到南师大随园校区,这里设立着一个“时光信箱”。徒步者们陆续停下,认真写下对未来的期许、对和平的祈愿。一张张信笺被郑重地投入信箱,它们封存着此刻的感悟,也寄托着对明天最真诚的祝愿。工作人员整理信件时发现,出现最多的词是“铭记”与“和平”。

徒步者参观南京难民收容所今昔对比图片展。徒步者参观南京难民收容所今昔对比图片展。

  11岁的施道博已经第4次参加和平徒步了,他将折成和平鸽造型的信笺轻轻投入信箱,“这个活动让我懂得,脚下的路连接着过去的历史,也承载着未来的责任。我们要铭记历史,好好学习,长大后为祖国的繁荣和强大贡献力量。”

  来自塔吉克斯坦的一位留学生认为,此次徒步活动就像一座桥,把过去的历史和今天的南京连接起来,“我和来自世界各地的同学一起走完这8.8公里,不仅了解了那段历史,坚定了对和平的信念,也更加热爱南京这座城市。”

  8.8公里的路程不长,一个上午便可走完;88年的时光不短,几乎横跨一个世纪。这场徒步,不是一段简单的城市行走,而是一次穿越时空的铭记。“我们已连续9年以徒步读城的方式走近这段历史,感受人性的温度。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今天我们所迈出的每一步,都是对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爱和平、开创未来最真切的践行。”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教育专员董嘉怡说。

  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 杜莹/文 孙中元/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