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品江苏新征程】我苏漫评:文化赋能,巧手绣新韵
来源: 我苏客户端
2025-11-26 16:34:00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在波澜壮阔的中国式现代化征程中,文化自信正绘就着最深厚、最动人的精神底色。近日,江苏省政府新闻办举行的“以文化赋能经济社会发展”主题新闻发布会,系统阐释了“十四五”期间江苏如何以文塑魂、以文兴业,同时也清晰传递出一个时代强音:文化赋能发展,不是锦上添花,而是铸魂塑形,文化正从“软实力”蜕变为驱动社会全面进步的“硬支撑”。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文化遗产绝非尘封的记忆,而是始终流淌在民族血液中的生机。随着今年7月西夏陵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我国的世界遗产已达60项,标志着文化保护事业再谱新篇。在此进程中,江苏步履不停,“十四五”以来通过实施地域文明探源工程与推进文物普查,目前共坐拥4处世界遗产、251处国保单位、14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非遗项目冠绝全国,使这些深厚的文明印记被全面“唤醒”。保护文化遗产,守护的不仅是历史的“物”,更是通往未来的“脉”,唯有让收藏在博物馆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鲜活起来,才是对文明最郑重的致敬与承古向新的智慧。
在数字化浪潮奔涌的今天,科技为文化传播插上了超越时空的翅膀。技术赋能的关键在于深刻的“文化转译”,而非简单的“形态复制”。当前一些实践将文物扫描、内容上网等同于文化创新,实则窄化了技术的巨大潜能。技术的意义在于传递文化的精神内核,促成千年文明与当代心灵的深情对话。在此方面,江苏的探索提供了生动范例:南京大报恩寺遗址博物馆通过创客马拉松,以数字技术让消失的琉璃塔于虚拟世界“重生”;徐州推出AI数字人“刘邦”,让汉高祖击筑而歌走出史册,并运用VR、AR打造沉浸式展览,让冰冷的汉画像石成为可感的“石上史诗”。这些多元的技术路径,推动文化传承从“静态可见”走向“活态可感”,实现了技术逻辑向人文逻辑的升华。
“文化+”的跨界融合,如同为产业生态注入活水,催生出更深层次的创新革命。当文化与产业、生活相拥,便能产生“1+1>2”的乘数效应,塑造一城一域的独特气质。看泰州,在“苏超”折桂后,一场“茉莉花开”森林音乐会,立时让运动的激情与艺术的静谧在江畔共鸣;再看建湖淮剧小镇,以“戏村共生”打通非遗与乡土的经脉,使“戏在村里,村在戏里”成为一幅生动的沉浸式画卷。从文体融合到全域美学,从城市“微更新”到乡村“整体活化”,这些实践无不揭示:“文化+”的竞争不再是打造孤立的IP,而是转向构建一个充满生机、能够自我生长的文化生态系统。
真正的文化自信,既扎根传统,又面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不是单向输出,而是双向共鸣;文化交流的更高境界,不是展示文化奇观,而是分享共同价值。南京秦淮灯会远赴法国塞雷,将江南灯彩与异域景观巧妙融合,不仅入选国家文化出口重点项目,更点亮了中西方情感交流的窗棂;苏州丝绸以“织水成锦·东方雅韵”为主题走进马德里,让宋锦的华贵与缂丝的精细,与国际时尚展开一场静谧而深刻的对话。江苏积极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 让中国故事的表达从宏大叙事延伸至具体、鲜活的地方实践。当千年底蕴与当代审美相遇,一个可敬、可亲、可爱的中国形象,日益深入人心。
文化兴则国运兴,文化强则民族强。“十五五”规划建议明确指出,要“坚定文化自信”“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这要求我们以更富创造性的方式,将文化资源转化为发展优势。
以古之底蕴,开今之生面,随着“十五五”规划徐徐展开,江苏作为文化大省,将以时代为卷,以创新为针,以匠心为线,在传承与发展的经纬间精准走线,绣出传统底色与当代气象交织共鸣的瑰丽图景,让千年文脉在新时代焕发出灼灼光华。
来源|小苏“画”事工作室
统筹|周安琪
文稿|童婷婷
手绘|姜向慧
(江苏广电总台我苏网原创,转载拒绝任何形式删改,保留追究法律责任的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