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线探访|风驰“电”掣,江苏海上风电迎峰度冬
来源: 交汇点新闻
2025-11-27 14:20:00
初冬时节,自江苏盐城大丰港出发,风机工程师们乘坐交通船沿海巡检,不远处,逾四十余层楼高的白色“风车”阵列迎风矗立,成为黄海之滨一道壮阔的风景线。“我们国信大丰85万千瓦海上风电项目是省内首次批量化应用8.5兆瓦机型的项目。”江苏国信新丰海上风力发电有限公司总经理申岳进指着绵延136平方公里的风电场介绍。
早在今年夏季第一波用电高峰时,这片风场首批机组成功并网,发出江苏海上风电平价时代“第一度电”。
暑去冬来,全省能源保供将进入迎峰度冬关键期,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随省国资委调研组深入海岸一线,探访这一投资逾百亿元、江苏省内在建总装机容量最大的海上风电场。

海上“风”动:与自然抢时间
海风裹挟着咸湿的水汽扑面而来,波涛起伏的海面上,巨大的作业船正进行最后一批风机施工收尾。
“我们在这里就是与大自然抢时间。”工程技术部海工专职缪翔介绍,距海岸33公里左右的这片海域,水文条件复杂,潮沟变化大,沙体活跃多变,风暴潮频发,有效作业窗口期非常有限。
迎风“破浪”,项目团队创新采用了“动态窗口期预测系统”,将有效作业时间从传统的4小时,高效提升到6.5小时。让团队引以为傲的是,在今年10月底至11月初的短短六天内,他们成功完成了两座海上升压站的吊装。
“海上随时有大风浪,必须与天气赛跑。”建设者表示,两座升压站的吊装,是整个项目的关键节点,“任何延误都可能影响后续工程进度。”
今年10月31日,南部风场的升压站率先完成吊装;之后仅用两天便完成转场筹备;11月4日,难度更大的北部风场海上升压站上部组块吊装顺利就位。
这两座升压站,被誉为“海上能量心脏”,源源不断地为风电场输送着绿色动力。
其中,北部组块容量500MW、重达3215.9吨;南部组块容量200MW、重达2224.5吨……从组块到基础的对接,误差都严控在毫米级,各部件真正实现“无缝”衔接。

创新驱动:智慧赋能海上风电
在陆上开关站集控中心,数十个屏幕对风电场设备运行状态一览无余:8.5兆瓦的发电机组,正在平稳运行;监控屏幕上,实时发电数据不断跳动。
“我们建立了海上风电项目智慧建设管控系统,实时掌握人员动态、船机状态、工程进度、水文气象等关键要素,实现海上施工可视化动态管理。”工程技术部海工技术员李鑫一边检查设备状态一边介绍。
如同风场24小时活跃的智慧“大脑”:集控中心内,“海缆埋设监控系统”正实时显示海底电缆的情况,“海域预警系统”则不断更新着气象和海况数据……
这些含“新”量满满的元素,让复杂的海上施工及运维,变得透明可控;对人、船、环境、工程全要素智能预警与监控。
“我们还创新采用‘海上升压站斜桩导管架基础安装’等关键技术,提升施工效率20%以上;通过施工方案优化,节约工程造价约20%。”工程技术部海工技术员顾炎介绍,11月初,该项目H10风场累计发电量已突破1亿千瓦时。

绿电涌动:风氢融合拓新路
电从海上来。现场探访时,风电场正进行陆上开关站、200MW和500MW海上升压站倒送电环节,预计年底前,将全容量并网发电。这片海上风电场,即将在迎峰度冬的关键节点,展现其全部潜力——
整体年发电量预计达28.8亿千瓦时,可满足约百万户家庭全年用电需求。全部建成投产后,每年可节约标煤约86万吨,减排二氧化碳约239万吨,相当于为江苏沿海增添了一片“海上森林”。
而其对于江苏能源布局的特殊意义,远不止于此。
在保障绿色电力稳定供应的同时,这里也是全省“风氢储一体化”试点示范项目。
记者了解到,新丰海上风电项目正积极探索“绿电-绿氢”协同发展新模式,试图通过电解水制氢技术,实现富余电力就地转化储存。
“这不仅一定程度上有效解决风电消纳问题,提高能效,更生产出零碳排放的‘绿氢’,为交通、工业等领域提供清洁能源。”既是发电场,也将是“储能站”,申岳进描绘着风场的广阔前景。
海风拂面,夕阳余晖洒在黄海海面,巨大的白色风机叶片依然在缓缓转动,将无尽海风转化为清洁电能。
“等到年底全部机组投产,我们将成为江苏沿海的重要‘绿色能源基地’。”申岳进语气中充满期待。
据江苏省政府今年发布的《江苏省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若干政策举措通知》,全省要加快海上风电建设。
当前,我国新能源的发展已从规模的快速扩张,迈入量与质并重、与产业深度融合的新阶段。以新丰海上风电为例,通过技术创新与产业协同,项目在全省试点探索的“风氢储一体化”模式,正是国家《关于促进新能源集成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中倡导的“新能源与产业集成融合发展”的生动实践,也为江苏“十五五”能源结构优化和绿色转型注入创新动能。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倪敏
受访者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