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宿迁:生态觉醒的“三笔账” ——探寻洪泽湖生态蝶变中的“两山”理念实践伟力
来源: 速新闻
2025-11-28 18:01:00
11月24日,记者从江苏省洪泽湖渔业管理委员会办公室了解到,自2020年10月10日洪泽湖专项整治行动启动以来,累计清退历史圈圩9860万平方米,恢复调蓄库容超1.6亿立方米;56个重点水质监测断面达标率提升至98%……这一系列可喜数据表明:我国第四大淡水湖——洪泽湖的生态环境已实现历史性改善。
如今水清湖美、鱼跃鸟飞,是沿湖干群算清“三笔账”之后“生态觉醒”十余年持续攻坚的结果。洪泽湖的生态蝶变,既是江苏生态文明建设的生动实践,更为全国淡水湖泊治理提供了可复制推广的“江苏样本”。
资料图
效益账:“小进账”却是“大欠账”
11月24日,在宿迁市泗洪洪泽湖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临淮段,难以计数的鹭鸟与20余只东方白鹳同框觅食,构成一道亮丽的风景。“30多年前,这一带就是我家围网养殖螃蟹的地方,那时满眼都是围网和固定围网的木桩。”泗洪县临淮镇渔民陈守山记忆犹新。
20世纪90年代初,洪泽湖周边县区掀起围网养殖热潮。在“一亩水面年收入超千元”的诱惑下,渔民纷纷抢占岸边滩涂,向内湖筑坝围网,养鱼养蟹,泗洪县、盱眙县等沿湖乡镇尤为突出。
资料显示,到2008年,洪泽湖湖面围网养殖面积达40多万亩,洪泽湖成为“养殖湖”“生产湖”。当年,洪泽湖鱼蟹养殖产值超过10亿元。
2017年10月27日,泗洪洪泽湖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临淮段养殖鱼蟹的网箱星罗棋布。
但是,由于洪泽湖养殖密度过高,蟹、鱼大量排泄物加上残饵腐化,水质日渐变差,生态环境恶化令人触目惊心。
省水文水资源勘测局监测数据显示,洪泽湖1996年各站点综合水质类别普遍处于Ⅲ类—劣Ⅴ类,总氮、总磷浓度全年超标,此后持续恶化。沿湖群众“守着大湖却喝不上好水”,只能依赖地下水。
《泗洪洪泽湖湿地自然保护区科考报告》显示,2003年至2013年,洪泽湖记录鱼类种类从86种降至68种,18种鱼类从洪泽湖消失。
网住“金山银山”,却失去“绿水青山”。相关部门意识到,“靠水吃水”的粗放式发展方式,虽带来短暂的经济收益,实则是生态环境的“大欠账”,保护洪泽湖迫在眉睫!
生态觉醒后,从2013年开始,“救湖”攻坚战在洪泽湖沿岸的淮安市淮阴区、洪泽区、盱眙县和宿迁市宿城区、泗阳县、泗洪县同步打响。
洪泽湖沿岸县区安排专项补助资金,按照每年1万亩至2万亩的指标,稳步征收、拆除湖面养殖网箱。
以泗洪县为例,该县占有洪泽湖四成左右水面,围网养殖面积20多万亩,拆围网任务重、难度大。“哪一户都要上门十来次做工作,真是磨破嘴皮。”泗洪县临淮镇副镇长冯同磊感慨道。
2014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苏调研时指出:“保护生态环境、提高生态文明水平,是转方式、调结构、上台阶的重要内容。经济要上台阶,生态文明也要上台阶。我们要下定决心,实现我们对人民的承诺。”
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言犹在耳,洪泽湖治理的推进力度更大了,脚步更快了。
2020年4月22日,泗洪县龙集镇组织人员在泗洪洪泽湖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龙集段拆除养殖鱼蟹的围网和木桩。
“党的十九大后,退养攻坚战终于告捷。”省洪泽湖渔业协会会长张玉斌说,“在洪泽湖核心区域,已经看不到养殖围网了。”
管住了“一张网”后,还得管住“一条船”。2020年9月7日,省农业农村厅发布公告,决定从当年10月10日起,对洪泽湖全域实施禁渔。
于是,各级政府先后回收拆解7000余条住家船、餐饮船,通过财政补贴购房、缴纳保险、推荐就业等措施,妥善解决1.9万名船民、1.4万名退捕渔民上岸后的住房、养老、就业等问题。
生态账:“生产湖”蝶变“生态湖”
围网拆除了,捕捞船只拆解了,洪泽湖褪去往昔的喧嚣,重归宁静,仿佛回到了30多年前的状态。
拆围网、拆渔船并非终点,生态修复随即跟进,按照“幸福河湖”的标准补齐生态“欠账”。
“从2016年开始,乡里每年春季都组织我们到洪泽湖湿地退养区域种植莲藕、芡实、菱角等水生植物,持续了好几年。”泗洪县龙集镇渔民蔡宝文回忆说。
张玉斌告诉记者,截至2020年,沿湖的泗洪县、盱眙县、泗阳县、洪泽区在退养水面人工恢复的湿地面积突破20万亩。
洪泽湖沿岸干群在水中植绿的同时,还积极推进人工建岛,持续改善洪泽湖生态环境。
2020年,泗阳县在全省率先利用退圩还湖产生的淤泥,投资约2200万元筑建3座总面积300亩的生态岛,给湖泊水生生物搭建栖息平台。
目前,泗洪县已投入2000多万元建成成子湖“生态岛”试验区,新增湖泊湿地3万亩,恢复退化湿地2.1万亩,营造鸟类栖息林地1.65万亩。
此外,在省洪泽湖渔业管理委员会办公室统筹下,洪泽湖沿岸县区联动,每年举办“洪泽湖放鱼节”活动,每年向洪泽湖放流鲢、鳙、蟹等各类苗种约30万斤、3亿尾(只)。
环境好不好,鸟儿会用翅膀“投票”。洪泽湖湿地保护区内的鸟类种类由2013年的147种增加到目前的240种,鸟类总数由之前的20余万只增加到80余万只。
资料图
洪泽湖中的大量水生物,有效分解和吸收营养物质,洪泽湖水质明显改善,目前大部分区域达到Ⅱ类水标准,成为沿湖群众的饮用水水源地。
今年6月,从省洪泽湖渔业协会传来喜讯:洪泽湖全面推广“人放天养”模式,全程禁用化学饲料和药物,养殖的花鲢、鳜鱼、鲫鱼成功通过国家有机产品认证。
省洪泽湖渔业管理委员会办公室资环处处长杨其海告诉记者:“与2020年相比,洪泽湖鱼类总体规格增大,体重由20.1克/尾增至33.6克/尾,增加67.2%;鱼类资源密度提升,单个监测点、单次平均采集重量由7010.2克增至17233.1克,增加145.8%。”
至此,曾经热闹一时的“生产湖”,终于蝶变成多姿多彩的“生态湖”!
2022年12月,洪泽湖湿地生态修复实践案例在《湿地公约》第十四届缔约方大会论坛上入选“长江流域十大生态保护与修复案例2022”,成为江苏省首个且唯一入选国际湿地保护大会的生态修复案例。
长远账:“调转型”滋养“幸福湖”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
这些重要论述深刻阐明了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的辩证统一关系,为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提供了科学指引。
洪泽湖生态治理,自始至终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
洪泽湖沿岸县区干群意识到,问题在水里,根子却在岸上。他们在推进退养、退捕、还湿工作的同时,聚焦“转型”,努力将生态资源转化为发展新动能。
转型从湖“内”开始。沿湖各乡镇对湖里的水生植物进行深加工,这成为生态价值“变现”的“第一桶金”。
2019年4月14日,泗洪县临淮镇组织人员在泗洪洪泽湖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临淮段退养水面栽植莲藕。
三面环湖的泗洪县临淮镇,在“退渔还湖”原址上种植了万余亩能净化水质的水生植物,并组建多个合作社,采收莲蓬、芡实、菱角等水生植物进行深加工。“除了固定工资,每月还能领取1000多元分红。”渔民段夫举说。
今年夏季,泗洪县龙集镇太空莲种植基地的工人们喜笑颜开。“1000多亩太空莲,鲜莲蓬10元一斤,亩均收入超万元!”太空莲种植基地负责人李新善说。
湖“外”转型同步推进。渔民上岸后,沿湖乡镇协调近万名渔民发展池塘养蟹。“过去在湖里用南瓜、玉米等喂螃蟹;现在小杂鱼成为螃蟹的主饲料。养殖方式一转,经济效益翻番。以前湖里养蟹亩产150斤左右,现在池塘养蟹亩产超350斤。”淮安市洪泽区老子山镇新滩村渔民刘俊胜说。
新滩村渔民“洗脚上岸”后,还吃上了“生态饭”。该村紧邻湖边,拥有2000亩荷花荡、1200亩芦苇荡。村民们建设了水上购物一条街、芦苇迷宫等景点,每年接待游客10多万人次。此举不但让村集体经济收入翻番,还带动60多位村民在“家门口”就业,人均年增收近5万元。
农业生产模式也在转型。“我种植水稻实行休耕轮作,不施化肥,不喷化学农药,一年只种一季有机大米。传统种植每年亩均纯收入不足500元,我的田块一年亩均纯收入超千元。”泗洪县石集乡种田大户许芳自豪地说,“现在很多人种田都这样做,就是为了防止有害化学物质流入洪泽湖。”
资料图
沿湖各县区的农业主管部门禁“毒”又细又实,为防范农药污染进入洪泽湖再拉一道“防护网”。他们与城乡农药经销商签订不销售剧毒农药承诺书,向农民科普并推广生物制剂农药。执法人员不定期上门巡查,从源头上控减农药使用量。
初冬时节,记者沿洪泽湖大堤绕行,所到之处,无不呈现出“河安湖晏、水清鱼跃、岸绿景美、人水和谐”的幸福湖景。
洪泽湖多年无序开发的教训刻骨铭心,十多年铁腕治理的经验弥足珍贵。近两年来,洪泽湖吸引了国内40多批次湖泊管理者组团学习取经。江苏治理洪泽湖的这份优秀“答卷”,堪称河湖治理“活教材”。(许昌亮 杨艳苏 裴凌曼 )
记者手记:
绿水青山满目葱茏,金山银山滚滚而来。洪泽湖蝶变实践有力证明,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并给我们带来诸多启示。
首先,传统“靠水吃水”资源依赖型发展方式必须改变,也完全可以改变。洪泽湖鱼类和鸟类数量增长、水质明显好转、上岸渔民安居乐业等,均归功于发展方式的转变。大湖蝶变的经验和教训,警示我们在生态环境保护上一定要算大账、算长远账、算整体账、算综合账,不能因小失大、顾此失彼、急功近利。“先污染、后治理”这条弯路千万不能再走,实现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的协调发展是我们唯一的正确选择!
其次,发展绿色生产力是践行“两山”理念的“金钥匙”。洪泽湖从“生产湖”到“生态湖”再到“幸福湖”的转变,离不开绿色生产力的推动。正是沿湖干群科学运用绿色科技手段,突破旧有发展思维、理念和模式,持续推进创新实践,才实现了从“绿水青山”生态价值到“金山银山”经济价值的转换。生态自觉催生发展道路自信,具有中国特色的生态经济系统重构路径,在文明形态层面为人类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新型范本。
再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不仅是宏伟蓝图,更是可操作的施工图,更能变成可感可及的实景图。从洪泽湖由“生产湖”蝶变成“生态湖”,到长江流域“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再到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无不见证中国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的坚定步伐和丰硕成果。在中华大地上,一幅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画卷正徐徐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