筛选简历、批改教案、听课点评“TA”都参加!常州这所学校招聘新教师用上AI考官
来源: 紫牛新闻
2025-05-26 18:39:00
如果你是一名刚毕业的年轻教师,收到一封来自“AI”的面试邀请邮件,会不会以为点错了投行简历?近日,在常州市钟楼区昕弘实验学校的二轮教师招聘中,一位应聘者惊讶地发现:从简历筛选到现场试讲,整套流程几乎全由AI完成。没有HR电话,没有纸质登记表,有的是语音识别、语义分析和全流程数据记录。一场看似“科幻感拉满”的面试,其实只是这所学校智能化教育系统中的冰山一角。自成立以来,昕弘实验学校已历经近10年办学探索。在人工智能进入本地部署阶段后,该校成为常州首批将“大模型”落地应用于校园教学与管理的学校。教学“有数可依”、课堂“可视可评”、招聘“智能决策”——昕智通教学智能体(AI),正在以悄无声息的方式,改变一所学校的生态。
昕智通教学智能体(AI)对试讲教师上课请假进行实时分析
面试不用“人”,AI“阅人于微”
“扫码签到、智能笔试、昕智通教学智能体提问、自动评分……我感觉我是在跟一个没有情绪但非常专业的考官在‘对话’。”应聘者小唐老师刚从一所重点师范大学中文系毕业,在经历了一场“全流程AI招聘”后,感慨良多。
她回忆说:“当天上午,我根据邮件指引来到学校三楼AI面试教室,入口就像进了一个智慧实验室,扫码签到后立刻生成了我的考试顺序。”随后,她被引导至教研室,在一台联网打印机上输入编号,系统为她随机生成一个微课课题,并打印出纸质材料。
她惊喜地发现,这场笔试竟然配备了“智能纸笔”——每一笔书写过程都被同步上传:她在哪一段犹豫了较久,在哪几行反复修改,这些行为都会转化为数据供AI分析。“我写的是初中语文课时设计方案,写到教学活动环节时我想了好几次怎么设计互动……后来才知道,这个‘停顿数据’被认为是‘思考深度高’的体现。”她笑道。
接下来是最令人“紧张到汗手”的昕智通教学智能体面试环节。应聘者戴上耳麦,对着屏幕进行三轮“昕智通教学智能体提问”:每题30秒准备、90秒作答。“它问的问题完全不是‘你怎么看待教师职业’那种常规问题,而是围绕教学设计、知识梳理、学生差异化指导展开。”作答结束后,系统立刻完成初步语义评分,并作为后续综合评价的重要依据。据介绍,此次AI面试环节的考题并非AI大模型自己空想出来的,而是从该校前期开展的“我最想要这样的老师”活动中,由学生提出来的,昕智通教学智能体再进行了评估整合。
“我们构建的AI面试系统,并不是‘把人吓住’的冷冰冰技术,而是让评估更公平、选才更科学。”昕弘实验学校副校长高静表示,“每一位新教师的面试数据都会与在职优秀教师的画像数据做对比,不是看谁声音大,而是看谁更懂学生、教学更有逻辑。”
讲课过程实现“无死角”分析
5月20日,一位应聘者迎来了自己的第二轮面试,紫牛新闻记者也在现场观摩了这场AI高度介入的面试。教室里没有评委,在后排坐了几位听课的老师,一整个班级的学生则安静地坐在教室里等待上课。紫牛新闻记者看到,天花板上装着多个拾音麦克风,教室内配备了多个高清摄像头,讲台两侧各配有教学平板,电子黑板同步记录。“我知道这些设备全程在采集我的语音、动作、投影频次、学生回应等数据,但讲起来也就没那么怕了。”应聘者小唐老师课后说。
然而,不用“等通知”,也不用“看人脸色”。教学刚结束,昕智通教学智能体评分系统在本地服务器上迅速完成了多维度分析,生成一份完整的课堂诊断报告:
观点阐述:14分/15分,“能聚焦语法规则与交际功能,结构清晰、示例丰富。”
问题设计:18分/20分,“涵盖记忆、理解、分析型问题,但高阶思维训练不足。”
教学方法:13分/15分,“注重分层设计,但师生互动不足,学生参与度不高。”
思维培养、教学视角、语言表达……报告还详尽标出课堂每一处“亮点”与“盲点”。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昕智通教学智能体对学生“低头时长”“互动频次”等细节也做了精准反馈,建议教师在课堂“冷点”时段引入游戏化环节,提升注意力。“想不到AI系统能够捕捉分析如此多的数据,有一些是我都没有注意到的,在以后的教学中可以进行改进。”该应聘者如此感慨。
采访中,该校负责人还表示,在目前的招聘过程中,AI已经全程介入,但是每个环节中的权重不同。“我们也在使用中积累经验,未来不论是简历筛选,还是笔试、面试,昕智通教学智能体的权重都有可能继续提高。”
十年数据积淀,AI赋能有根基
据介绍,昕智通教学智能体不仅是“评教工具”,更是“教研助手”。“我们将所有教师的课堂数据结构化处理后,能够清晰呈现某个学科组在‘课堂提问深度’‘板书设计丰富度’‘学生参与频次’等维度的平均水平。”高静副校长介绍,学校每月组织教研反思会,会基于这些数据图谱进行“找短板、提策略”。
例如,数据显示某个班级的“追问深度”指数连续1个月低于平均线,学校立即组织专题工作坊,邀请资深教研员帮助年轻教师提高课堂追问的针对性与思维拓展度。
教学质量也不再依赖“课后印象”或“单一考核”,而是由昕智通教学智能体持续“在课堂中”收集行为数据——教学成为了一项可被量化与迭代的“项目管理”。
昕弘实验学校的AI教育探索,并非凭空而来。“从建校第一年开始,我们就持续收集学生的学习行为数据,内容涵盖课堂表现、作业路径、测试记录、活动偏好、成长曲线等。”信息化负责人周老师告诉记者,“这些年打下的数据基础,是今天能顺利部署本地大模型并用于教学的‘土壤’。”
2024年,随着AI大模型在教育领域的本地部署技术逐渐成熟,学校迅速组建团队,将“教学即数据、教研即优化”变为现实。相关系统不仅服务教师招聘,也将在未来扩展至学生个性化学习路径推荐、课后练习智能反馈等多个场景。
“昕智通教学智能体不能替代老师,但能替老师看见更多。”这是昕弘对AI的朴素理解。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郭靖宇
校对 盛媛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