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中心 > 扬眼视频

匠人不放假,3位手艺人递交黄金周作业

来源: 紫牛新闻

2025-10-03 13:26:00

当大多数人在享受“十一”黄金周的休闲时光时,在古都南京的深巷与工作室内,3位手艺人却以匠心为笔,以时光为墨,潜心打磨着各自的“假期作业”。他们手中的沉香、折扇、雨花茶,不仅是精妙的工艺品,更是对传统文化的一份坚守与致敬。

传统制香技艺非遗传承人黄积恩。

沉香黄师傅:于无声处听烟语

在应天大街一间幽静的工作室里,传统制香技艺非遗传承人黄积恩在一缕缕清雅的香气中度过了黄金周的第一天。他的“作业”,是以一包珍贵的海南沉香原料制作一批品质上乘的线香。

“沉香的魅力在于品,而非做!”黄师傅的工作台上,摆放着研磨器具、粘粉以及各种规格的筛子。挑原料、清理杂质、低温研磨……每一步都需屏息凝神。最考验功力的是“配伍”,根据不同产地、不同油脂含量的沉香粉进行科学配比,再以天然植物粘粉相合,稍有不慎,香韵便会失衡。黄师傅拿起这两天的“作业”,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看到,这是一批配伍精准、香气醇和的线香。当线香被点燃,青烟袅袅,在空中勾勒出静谧的轨迹,他坦言:“这份作业没有满分,能让人们在快节奏的生活中,通过这一缕馨香感受到片刻的宁静,就是最大的成功。”

折扇徐师傅:方寸之间展骨风

在南京朝天宫古玩城,苏州折扇制作技艺非遗传承人徐思玮的黄金周被竹子和打磨声填满。他的“作业”,是完成一把素工苏作折扇,重点在于展现扇骨本身的材质美与工艺美。从选料、开料到打磨、烫钉,前后需要数十道工序。

苏州折扇制作技艺非遗传承人徐思玮。

“做扇骨,急不得。”徐师傅一边用多种标号的砂纸,由粗到细地反复打磨扇骨,使其触手温润如玉,一边介绍。扇骨的大小、头型、造型以及打磨的精细度,全凭手感经验。他不用任何繁复的雕工,只依靠精准的线条和极致的手工打磨,来展现竹骨或木料本身的纹理与光泽。这把即将完成的折扇,开合顺畅,手感细腻,“素工”之美,尽显风流。“黄金周游客多,我希望这把扇子不仅能成为游客手中的一件实用器具,更能让人感受到‘大巧若拙’的文人风骨。”这便是他交出的充满匠心温度的“作业”。

雨花茶陈师傅:一捧新火续春香

虽然雨花茶佳期早已过去,但渴求一缕清香的茶客依然繁多。雨花茶制作技艺非遗传承人陈盛峰也正为黄金周的“作业”而忙碌——他正在为一批精选的雨花茶进行拼配,以确保其独特的“形如松针、翠绿挺拔”的品质能够完好呈现给消费者。

雨花茶制作技艺非遗传承人陈盛峰。

在一口光洁的炒茶锅内,陈师傅用手在近200摄氏度的高温中不断翻炒、揉捻。雨花茶制作的核心工艺“搓条显毫”,全凭这双布满老茧的手感知温度与力度,将茶叶塑形成紧直圆滑的松针状。“每一锅茶的火候、力度都有细微差别,这份作业,就是让每一批茶都达到最佳状态。”陈师傅说。他的“作业”成果,是一盒盒色泽翠绿、清香四溢的雨花茶。在他看来,这片来自南京的绿叶,承载着城市的味道,他的责任就是守护好这份味道,让八方游客品到一口地道的江南春意。

【记者手记】匠人的作业,为城市记忆增色

这个黄金周,中小学生交上的是书面作业,而三位手艺人交出的,则是凝聚了时间、耐心与智慧的立体答卷。在喧嚣的假期背后,正是这些默默耕耘的匠人,用他们独特的“作业”,守护着传统文化的脉搏,为城市增添了一抹沉静而深厚的底色。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范晓林 陈哲

实习生 魏静萱

视频拍摄剪辑陈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