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生态补偿赋能增殖放流,120万尾鱼苗投放骆马湖
来源: 紫牛新闻
2025-10-28 16:40:00
扬子晚报网10月28日讯(通讯员 管永 记者 高峰)10月27日下午,骆马湖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附近水域的一艘渡轮上热闹非凡,一场旨在优化生态环境的增殖放流活动在此举行,市民代表与工作人员共同将120余万尾细鳞斜颌鲴、花䱻等鱼苗投放入湖。
![]()
此次增殖放流活动不仅为骆马湖注入生态活力,更标志着骆马湖水生野生动物保护科普宣传月正式启动,而背后由企业主导的生态补偿机制,成为此次生态修复行动的重要支撑。
秋日的骆马湖波光粼粼,渡轮上人头攒动,放流现场秩序井然。工作人员从鱼苗运输车上将五六公分长的细鳞斜颌鲴、花䱻鱼苗分装至大塑料桶,在公证人员的全程监督下完成过磅后,平稳抬至放鱼台投放。鱼苗争先恐后游向湖心,鳞光与波光交织,为湖面漾起层层生态涟漪。
为让生态保护理念深入人心,放流活动启动前,皂河船闸水产品市场已提前开展宣传预热。工作人员向过往市民分发宣传材料,细致解读《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及骆马湖重点水生生物特性,为活动营造了良好的保护氛围。
![]()
此次放流活动的一大亮点,是生态补偿机制的深度参与。江苏润城供水有限公司执行董事兼总经理力睁在接受采访时介绍,该公司水源地取水口距骆马湖青虾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仅约750米。为降低工程施工及运营对保护区功能、保护对象及周边水生生物的影响,公司专门委托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淡水渔业研究中心制定生态补偿实施方案,此次增殖放流正是方案落地的关键举措之一。
与以往不同,本次放流未大规模投放传统鲢鳙,转而选用细鳞斜颌鲴、花䱻等土著物种。省骆马湖渔业管理委员会办公室资源环保处处长张伟解释,这一调整是为避免过度依赖单一功能类群。经过多年人工增殖,鲢鳙已在骆马湖形成相当规模,对净化水质、抑制蓝藻水华作用显著,但其滤食功能相对单一。
“细鳞斜颌鲴、花䱻都是生态价值突出的土著物种。”张伟表示,细鳞斜颌鲴作为底栖刮食性鱼类,以底生藻类、有机碎屑和腐殖质为食,与滤食中上层浮游生物的鲢鳙形成食性和栖息水层的互补,能更全面利用水体营养提升净水效率;花䱻等物种可填补特定生态位,增加群落复杂度与稳定性。“放流这些历史上存在但可能衰退的物种,能让鱼类群落更接近自然状态,提高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
“现场参与+提前宣传”的模式,让参与者对生态保护有了更直观认知。市民吴先生感慨:“原来不同鱼苗对湖水的作用不同,还能相互配合净化水质。亲手放流鱼苗,感觉自己也为保护骆马湖出了力,这样的活动很有意义。”
此次增殖放流,核心是依托生态补偿机制,从主要依赖鲢鳙转向同步发展多功能土著物种,实现从“水质净化”到“群落结构优化与生态系统健康”的升级。据悉,10月28日至11月27日,水生野生动物保护科普宣传月将持续开展各类活动,让“关爱水生动物,共建和谐家园”的理念在湖畔落地生根。
校对 朱亚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