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中心 > 扬子时评

文化杂谈 | 谁偷走了“鸡排哥”的情绪价值?

来源: 紫牛新闻

2025-10-04 16:01:00

果然如节前所预料的那样,这个国庆假期,景德镇的“鸡排哥”成了名副其实的“热门景点”。然而,引发热议的画面却令人五味杂陈:他被求合影的游客死死堵在墙角,近乎窒息。排队三小时的游客喊累,连轴转的“鸡排哥”更累,疲惫到“提供不了情绪价值”。一场本应温暖治愈的双向奔赴,为何演变成情绪价值的双向消耗?

“鸡排哥”走红的流量密码,是他那充满烟火气的“脱口秀式”的售卖语录。早前的视频中,他与等待的客人谈笑风生,“你可以亏待自己,但不能亏待自己的胃”“幸福没有定义,只要努力朝着一个方向去做,每天进步一点就够了”等金句,为顾客提供了难得的情感慰藉,很多人点赞说“6元的鸡排,吃出了60元的情绪价值”。国庆期间,很多游客就是冲着这份“情绪附加值”而来。

但是,当流量巨浪拍来,美好的互动也可能会变味。国庆期间,为买上一份鸡排,游客需排队三小时;而“鸡排哥”本人更是超负荷运转,连轴转4小时仅休息8分钟。有网友发现他“累到没有情绪价值了”。他则赶紧在社交平台上回应,“会尽可能去调整自己的工作状态和精神状态,以最饱满的热情,欢迎五湖四海的朋友们来玩”。

变味的根源,或许是因为大家此行的目的不只是吃鸡排。当素人网红与粉丝之间的边界被消解,顾客不再满足于消费他炸的鸡排,而更渴望“消费”他本人——合影、拍视频,这种与“流量”的亲近,可以转化成社交媒体上的社交货币。于是,便有了3日晚那令人窒息的一幕:在“鸡排哥”忙碌一天准备收摊回家时,很多游客堵住他求合影,他被“按在墙角一点空气都没”。在大家用手机合影向“鸡排哥”索求“情绪价值”时,却浑然不觉这是在越界——不再把他视为一个有血有肉的个体,而是一个可供消费的情绪符号。

在智能手机与社交媒体时代,“打卡文化”盛行,经历,仿佛要通过影像的认证才能成立。“我在现场”比“我感受了”更重要,在这个过程中,“鸡排哥”本人作为独立个体的感受与权利,却被无意或有意地忽略了。更值得深思的是,当第一个人成功获得合影后,便形成了可效仿的先例,进而引发从众效应。每个人都认为自己的要求是微小且合理的,却未曾意识到,无数个“微小要求”的累积,已构成了对他人边界的集体侵犯。

“鸡排哥”的遭遇并非个例。从北京的“鹅腿阿姨”到合肥的“盒饭姐”等,我们一次次见证流量如何瞬间点燃一个平凡摊位,以及他们又是如何在狂热追逐中成为可即时消费的符号与标签的。

然而,只要静下心来审视就会发现,这些“素人网红”最动人的正是那份朴素的劳动者底色。他们没有华丽包装,只有朴实的劳作;没有精心营销,只有“顾客至上、认真做事”的服务者本分。正如“鸡排哥”3日在回应中所说:“我是一个普通的劳动人民,只是在平凡岗位做平凡的事,目的就是想让更多人了解我的家乡景德镇。”这份对家乡的热爱,对劳动的敬畏,才是他所提供的情绪价值中最坚实的核心,却在狂欢中被忽略了。

当“双向奔赴”演变成“双向消耗”,“鸡排哥”的困境,是又一面镜子——我们越是渴望情绪价值,就越容易在无度的索取中将其消耗殆尽。所以,当我们再次举起手机走向下一个“鸡排哥”时,真的该问问自己:我们究竟是在寻求一种真诚的慰藉与连接,还是在不自知中,加入了这场对朴素情感的集体透支?我们应该珍惜和守护的,不是那张仅仅证明“来过”的照片,而是那个能让“鸡排哥”们继续踏实炸鸡排、真诚说金句的,健康、温暖的环境。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孔小平

校对 胡妍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