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子晚报网
首页 > 专题 > 时习之 > 时习之

【时习之】让农业文化遗产“活”起来

来源: 紫牛新闻

2022-07-19 13:07:51

“人类在历史长河中创造了璀璨的农耕文明,保护农业文化遗产是人类共同的责任。”7月18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向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大会致贺信强调,中方愿同国际社会一道,共同加强农业文化遗产保护,进一步挖掘其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科技等方面价值,助力落实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保护农业文化遗产要留住“土味”,做好活态传承。我国自古就是农业大国,在“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传统劳作中,留下不少农业文化遗产。据统计,截至今年5月,我国拥有18项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数量居世界首位。这些农业文化遗产是活着的历史,是具有生产功能的活态传统农业系统。在首批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青田稻鱼共生系统”中,水稻和鱼类“各司其职”又“互相成全”,兼具了保护生态、发展经济和传承文化等多重功能,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和乡村繁荣。

保护农业文化遗产要挖出“鲜味”,做好发展文章。对于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和乡村振兴而言,农业文化遗产并非是让我们回到过去,而是立足当下思考农业发展与乡村未来。通过资源挖掘,实现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可依托区域农业文化遗产品牌,撬动市场有效资源,推进农业特色产业发展和农产品品牌创建,提高遗产地农产品的综合实力,带动一方百姓产业增收,为乡村发展带来动力与活力。

我们相信,随着我国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力度的不断加大,传统农业“天人合一”的生态和谐发展理念,也必将为促进农业高质量发展和推进乡村振兴发挥重要作用。农业文化遗产将在“留得住青山绿水记得住乡愁”中继往开来,焕发出新的蓬勃生机。

指导单位:江苏省委网信办

出品:时习之工作室

作者:黄凤 时力强

制作:周嘉楠

校对:李海慧

编辑 : 邱妙泉 

相关新闻
扬子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