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中华中学这样给学生讲“四史”故事
2021-04-16 17:55:09

这里有矢志不渝追求理想的教育前辈;这里有立志报国无私奉献的院士大咖;这里有勤勉踏实坚守岗位的科技新星......如何对青少年进行四史教育?4月16日,中华中学举行校园开放日,启动“四史”学习教育进校园。中华中学校长徐飞给全校学校师生开讲第一课,讲述三位中华中学的校友故事,帮助学生知史爱党、知史爱国,推动党史学习教育走心入脑。

【校长讲话】

同学们、老师们、家长朋友们:

大家上午好!

首先,我代表学校,欢迎家长朋友们走进校园,走进课堂,走进了鲜活的教育现场,有家长们的陪伴和参与,今天的晨会一定会成为学校的一份特殊的回忆。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和我一样的感受,“中华中学”,一所中学的名字里竟然有如此大气磅礴的两个字——“中华”。说到这两个字,不由联想起周总理少年时的一句话——“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为中华崛起而读书”,简单的言语呈现了一代伟人的理想初心,再现了历史上所有救亡图存的进步知识分子的坚定信念,赋予了我们校名波澜壮阔的语境,更蕴含着对我们时时回望历史的提醒。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广大青年学生要学好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四史”是书写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的斗争史、奋斗史、发展史。

今天的晨会,我就和同学们分享中华校史中的三个人物故事和他们身上的可贵特质。

一是对理想矢志不渝的追求

中华中学的前身是南京市一女中,已故的张西蕾校长曾在1950年-1952年任职。恐怕不少同学还不知道,张西蕾校长的父亲,正是中国共产党创始人之一、党的早期重要领导人张太雷。

在天津大学张太雷纪念室里,有一份100多年前签署但至今没有发出的毕业证书,上面写道:学生张曾让系江苏省武进县人,现年23岁(实为22岁),在本校法科法律学门修业期满考查成绩及格,准予毕业。时间是1920年6月15日。它的主人,就是张太雷。

有史学家分析,张太雷应是因投身革命无暇领取这张毕业证书。在当时,一张北洋大学(天津大学前身)毕业证书既是学术能力和知识素养的证明,更是一张当官任职的通行证。

然而张太雷并没有选择这一条路,而是矢志不渝追求崇高理想。他书写了中共党史上一连串的“第一”记录:1920年10月,参加李大钊等人发起的北京共产党早期组织,成为最早的党员之一;是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的创始人和卓越领导人;是第一个“共产国际中国使者”、第一个城市苏维埃政权领导者和建立者,也是第一个牺牲在火线的中央政治局成员。牺牲时,年仅29岁,女儿张西蕾只有5岁。

他曾留下一封家书,上面写了这样一句“我们现在离开是暂时的,是要想谋将来永远幸福”。

张太雷牺牲后,张西蕾校长将这份红色基因带到了中华中学,融入了中华中学的育人历史中。一女中一批批优秀学生毕业后,走进了军旅,为新生的共和国做出了杰出贡献。

第二个我想和大家分享的故事是从中华中学走出的院士——魏正耀先生的故事。

在他身上,我们可以体会到一种:

对事业发自内心的热爱

魏正耀院士的身份和经历充满传奇和神秘色彩,是我国早期的军事通讯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

1951年,从中华中学破格选拔到总参某部的魏正耀还是个15岁的懵懂少年,当时最大的爱好就是在部队溜冰场溜冰。27岁那一年,他第一次解决了一个重要课题,他内心非常激动。因为课题是和国家、和人民有关的。这份乐趣更为广阔和崇高。他告诉同学们,要具有这种高层次的热爱,你热爱的越多,相应的人民得到的越多。

最后一个故事,是中华中学的87届校友黄如女士。

她的奋斗故事则诠释了一种:对岗位勤勉踏实的坚守

黄如女士是北京大学副校长,她还是目前最年轻的中科院女院士,长期从事集成电路新器件与新工艺研究,在低功耗器件的新机理新结构、纳米尺度器件等方面作出了系统性、创造性贡献,在国际上产生重要影响。她在上大学时就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有人曾经请教她,青年学者该怎样进行科研创新呢?黄如说:“只是做好本职工作。只要每个人都做好本职工作,踏踏实实做事,所谓的创新的东西就能在工作中发现。”在黄如看来,科研创新不是一种刻意的追求,每个人都先在自己的岗位上做好最基本的事情。

三个不同的时代,从浴血奋斗的革命岁月到新中国建设再到改革开放,红色基因早已融入中华中学百廿发展的历程。张太雷、魏正耀、黄如……他们是中华的榜样,他们的故事也是中华的故事,我们要在四史学习的过程中,发掘更多的中华榜样,创造更多的中华故事,把个人的发展与命运融入新时代民族伟大复兴的事业中,让四史学习教育真正带来精神洗礼,带来心灵震撼。

同学们,我校名曰中华,我辈当为中华崛起而读书。

通讯员 涂珊珊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李晨 摄影 罗皞

校对 盛媛媛

| 微矩阵

地址:南京市建邺区江东中路369号新华报业传媒广场 邮编:210092 联系我们:025-96096(24小时)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70004 视听节目许可证1008318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苏字第394号

版权所有 江苏扬子晚报有限公司

 苏ICP备13020714号 | 电信增值业务经营许可证 苏B2-2014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