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常是最平凡的也是最深刻的”,南大教授张学锋携新书邀好友对谈“日常”分享感悟
2021-05-11 20:02:05

“生命有长短,但无论是玉堂金马还是乡居野老,人生其实就是一天天的累加。累加多了,感悟深了,这才是生命的厚度。因此,‘日常’二字,言有尽而意无穷”。5月9日,《麦舟的朋友圈——一位学者的日常》新书分享会在南京先锋书店五台山店举行,本书作者南京大学历史学院考古文物系教授张学锋,南京大学文学院教授童岭、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仇鹿鸣、南京师范大学文物与博物馆学系副教授刘可维等嘉宾围绕中古史、考古与师门、南雍学术与京都生活的细节等角度,对谈“日常”。

“自我人生的认识,往往来自顿悟”

张学锋教授在活动开始就表示对自我人生的认识,往往来自顿悟,“1997年那个不经意的春天,也许正是我顿悟的时刻。租住京都市修学院坪江町野田家的我,读书之余,仔细观察了院子里的那几株梅树。从开出第一朵花,到花满枝头,然后花谢叶长,青梅成形,立夏前后摘梅制酒,然后秋后叶落,冬日含苞。梅树的一个春秋,深深地印刻在了我的人生之中。那年我35岁,正是人生走向成熟的时期。正是这一年,我体会到了日本美学中的‘侘び’‘寂び’,体会到了世间万物当然也包括我自己人生的‘寂寥’。然而,如果不排斥并能享受这种‘寂寥’,这就是美学意义上的‘侘寂’了。张学锋坦言“侘寂”这个词内涵过于丰富,也过于复杂,他说到在众多的含义中,最能引起自己共鸣的是:在阴暗处照亮美,在破灭中寻找真。“其实,这就是人生感悟的深化,就是自我精神世界的建设”。

在张学锋看来,“寂寥”或“侘寂”,绝不是消极,更不是逃避,是在明白了自己能干什么、不能干什么的前提下积极地生活,认真地过好每一天,这就是“日常”。因此,《麦舟的朋友圈》封底上“饭稻羹鱼、人间烟火、读书思考、生活偶寄、讲坛执鞭、学术交友、城乡风物、田野行走”等耕读内容,正是“寂寥”带给张学锋的“日常”。

“史料消费者的历史研究者此时又成了史料的生产者”

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仇鹿鸣谈到,《麦舟的朋友圈》和学术著作有很大的不同,这本书实际是日常人生的一部分,体现了日常生活的变化。“教学是一个良心活,大家对张老师的一个共同认识就是,张老师上课很好,他的讲解让人如沐春风,这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学术研究本身是一个象牙塔的工作,张老师这么用心地发朋友圈,某种意义上说是把教学的工作纳入日常,融进自己的血液里,体现了一个教师的责任感”。仇鹿鸣坦言自己看《麦舟的朋友圈》最大的感受,一个是时代是在变化的,再一个就是时间都去哪儿了?“张老师在书里记录的吴地的时令和语言,现在很多人可能已经不会了,民国那代学人,或许是有史以来保存资料最丰富的,手稿、日记、书信等,林林总总。到了存储方便、信息爆炸的当下,便利与速朽伴行,从BBS到BLOG再到朋友圈,我们留下了无数痕迹,也制造了种种网络废墟。本书将朋友圈‘档案化’的尝试,看似对信息时代的反动,或许也为未来人们了解当代知识分子的日常生活提供了一鳞半爪,作为史料消费者的历史研究者此时又成了史料的生产者”。

刘可维作为一个南京大学老毕业生看《麦舟的朋友圈》,有不同的感悟。他在看到孙江老师读了本书后写下的感想《谁是最可爱的老师》后,回忆起了读书时的趣事。“因为张老师普通话不标准,会将‘刘’读成‘柳’,张老师在历史文选课上布置了课后作业,要大家读《晋书·刘毅传》,但是我翻遍了《晋书》都没找到‘柳毅’,后来才知道是刘毅”。刘可维回忆起很多琐碎又亲切的画面,“大家读这本书时,都会想起跟着张老师上课、考察的情形,张老师是一个非常好的导游,会将生涩的考古和历史知识传递给学生”,刘可维坦言这本书也是自己对学生时代独有的回忆所在。

南京大学文学院教授童岭认为《麦舟的朋友圈》加了一个很重要的东西,就是补记,“这本书有很多涉及京都的风物,京都其实跟江南是很相近的。十几年前,我在关西大学拜谒了京都学派东洋史巨擘谷川道雄先生,当时谷川先生已年过八十。张学锋老师曾问我谷川先生的印象,我用了四个字形容:望之若‘王谢家人’。张学锋老师非常认可”。童岭教授说其实张老师和谷川先生很像,“我的学生说张老师像六朝贵族,六朝贵族绝不是字面上的高高在上,而是望之俨然,即之也温”。童岭说张学锋的朋友圈里有很多细节让人看了很感慨。比如“立冬,在仙台”一篇,东北大学东洋史研究室有张桌子是冈崎文夫使用过的,被称为“冈崎桌”,这是一种学术的传承,很让人感动。“翻译训练”篇,张老师将本庶佑在电视上的一段讲话拍下来了,并将这段话翻译成汉语:“不要轻信教科书,始终抱着怀疑的态度,去追求问题的真相,这才是最关键的一点。”

“日常是最平凡的也是最深刻的”

在互动环节,南京大学历史学院教授胡阿祥说,现在社会的人好像喜欢窥探隐私,《麦舟的朋友圈》是一本非常好的窥探隐私的书,这是它的社会意义。而学锋老师的隐私值得窥探,人们都想把自己的生活过得精致一点。学锋老师是现代社会的纯粹文人,他的生活,他的所思所想是怎样的?本书给我们提供了一个鲜活的案例。日常是最平凡的也是最深刻的。过了知天命之年后,就真的体会到了生活的日常。什么叫日常?什么叫文人?什么叫生活?什么叫朋友?《朋友圈》给了我们很好的展示。怎么把生活过得有滋有味,有情有义?我们应该像这种日常,向这种文人,向这种生活,向这种朋友致敬!

一位读者回忆了在南大旁听张老师讲课的情形。这位读者做读书会七年了,在南大跟随张老师读“隋唐考古”的半年,是读书中最安静内心最平和的时光。她一直记得张老师说,书不在读快,而是要看这本书你能读多厚,多深。

南京大学历史学院考古系教授吴桂兵老师认为《麦舟的朋友圈》是一本奇书,没想到在这个时代能看到这样一本书。无论从史料学、史料的生成、学者的日常,还是体例以及本书的补记,这本书都是对我们的厚赐。这本书还拉近了人们在社会的距离,读过本书,很多人发现,我们居然还在一个圈里。在寻找自己的情况下,也找到了别人。总之,看到了一位师长、一位普通而知名的教授在这个时间给我们呈现的一本著作,真的非常感恩,非常感动。

最后,张学锋老师向在座的朋友寄语,希望大家都能按自己喜欢的方式生活,总之,快乐就好。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黄彦文

校对 苏云

| 微矩阵

地址:南京市建邺区江东中路369号新华报业传媒广场 邮编:210092 联系我们:025-96096(24小时)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70004 视听节目许可证1008318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苏字第394号

版权所有 江苏扬子晚报有限公司

 苏ICP备13020714号 | 电信增值业务经营许可证 苏B2-2014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