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见元宇宙、3D打印、AI写诗……的出现,科幻作家莱姆头脑里的世界太超前了
2023-02-06 14:36:48

如果说近期最热的话题,除了《狂飙》,一定就是“科幻”了。

自去年12月初开始,影视化《三体》相继播出,电影《流浪地球2》正在热映,作为它们背后的原著作者——刘慈欣也受到许多人的关注。

关于《三体》的创作,刘慈欣曾在一则采访中透露,灵感来自于波兰科幻先驱斯塔尼斯瓦夫·莱姆的《完美的真空》中最后一篇《宇宙演化新论》。

近日,豆瓣公布2022年度科幻·奇幻类图书榜单,前五名里的三个席位,也是由莱姆一人包揽。莱姆到底是谁?不熟悉科幻的读者可能不知道,但是长期阅读科幻的人一定听说过他的名字。

1966年,莱姆和玩具宇航员

知乎上建有一则话题:“如何评价波兰科幻作家斯塔尼斯瓦夫·莱姆?”

回答这个问题,刘慈欣曾说:“莱姆有着非常了不起的想象力,是真正独一无二的。”

《纽约时报》评价:“如果有朝一日科幻作家能获得诺贝尔文学奖,非莱姆莫属。”

波兰政府在2021年,斯坦尼斯瓦夫·莱姆诞辰一百周年之际,将这一年定为“莱姆年”,以此纪念这位伟大的波兰科幻作家。

话题下,网友@凯鹅留言道:“莱姆所处的是个什么时代呢?美苏争霸,核威慑,星球大战,控制论,人口爆炸,未来学……正是在这样一种大环境下,即人人都关心未来,热衷于探讨今日的变革如何形塑明天的模样,才诞生出莱姆那样的科幻作品。”

出生于1921年,逝世于2006年,莱姆的生活经历主要与20世纪相同步,却在70多年前,在作品中“预见”了搜索引擎、3D打印、电子阅读器甚至是元宇宙的出现……

越界者莱姆,为并不存在的书写书评

斯塔尼斯瓦夫·莱姆被人称为“越界者”。上海交通大学讲席教授江晓原介绍说,莱姆生活的年代,绝大部分处在“冷战”时期,作为一名波兰人,他经历了三个不同阶段的社会:他出生、成长于成为社会主义国家之前的波兰,但他一生中大部分时间是在社会主义波兰度过的,而在苏联解体、东欧变色之后,他又在波兰度过了人生最后的15年。

2001年,和孙女艾尼雅吹泡泡的莱姆

莱姆有不少亲人死于纳粹德国之手,但在冷战时期,他有不少作品以德语形式出版。

值得注意的一点是,他虽然长期生活于社会主义的波兰,但他的科幻作品却能够同时被冷战双方的阵营所接受。这种“东西方通吃”的状况,在冷战期间是少见的。

代表作《完美的真空》《莱姆狂想曲》问世后,他在接受采访时,还很是自得地谈到,这些书是“一位并不存在的德国科学家,为一本并不存在的书写的一篇书评。”

莱姆采用评论一本本虚拟著作的形式来写他的科幻小说,这些著作其实根本不存在,全是他虚构出来的。

《完美的真空》中,他评论了16部虚构的作品;而在篇幅更长的《莱姆狂想曲》中,他只评论了5部虚构的作品。前者在1971出版,后者出版于1973年。

莱姆写的是科幻,批评的对象却包括当下的人类社会。

比如说在《莱姆狂想曲》的“死灵”篇章里,他写到:“几年之前,艺术家将死亡变成了重生的机会。在解剖学和组织学知识的帮助下,他们开始深入自己的肉体,摸索自己的内脏,将我们那些羞于见人的、在日常之中被皮肤遮盖得严严实实的零碎倾泻于画布之上。但即便如此,类似的展览、这些在展室里腐化成五颜六色的东西并不能带来启示。”

《完美的真空》“生命股份有限公司”篇章里,莱姆写着:“人们雇用仆人时,仆人的工资中除了工作报酬之外,还包含仆人对主人的尊敬。人们聘请律师时,除了得到专业建议之外,还能得到安全感。机票的费用中早已算入俊俏空姐的笑容和她们所表现出的友善……但这种生活本身并不能归结为与仆人、律师、酒店员工、公司雇员、航空公司职员、商店店员的接触。恰恰相反,我们最重视的那些接触和关系反而处于付费服务范围之外……因此,尚未转化为商品的领域才是日常生活的本质,包括亲密的和官方的、私人的和公共的——这让每个人都不断体会小小的失败、嘲笑、失望、敌意,受到蔑视却无法回敬,同时还体会着造化弄人。”

莱姆的预言,独一无二的想象力

莱姆身上,最让人惊奇的是他在科幻创作里表现出的“预见”眼光。据不完全统计,20世纪中期以来,他的作品构想出了互联网、电子阅读器、搜索引擎、元宇宙等科技概念。

1976年,莱姆

《模拟人生》游戏的创造者威尔·莱特曾透露,莱姆所写的《机器人大师》一书,是游戏背后的主要灵感来源。

这本小说里有一则故事讲述了,主人公特鲁勒为流放的独裁者设计了一个玻璃盒,将河流、山川、人类等置入其中,打造出一个模拟的文明社会,以便于独裁者进行管理……而这启发威尔·莱特开发出《模拟人生》这样的游戏,让玩家来创造、操控自己的世界。

《机器人大师》开篇第一个故事,机器建造师特鲁勒还做出了一台机器,类似于现代的3D打印机——这台机器可以制造一切以字母n开头的东西。当机器准备就绪时,特鲁勒试着要求它制造丝线,然后要求它制造顶针,机器毫不费力地完工后,又把这些东西纷纷投入了一个被喷头、控制箱和溶液所包围的洞里……

AI写诗、作画技术近些年来被广泛应用,引发出各种争议。早在1970s年代,莱姆就开始思考“机器诗人”被制造后,可能会带来的问题。

当时他还在《机器人大师》一书中点评道:“一个普通诗人脑中的程序是由诗人所在世界的文明所创造的,而这一文明则是之前出现的文明所创造的,而之前的文明则是由再之前的文明所创造,一直这样追溯下去,就可以追溯到宇宙的起源……所以,如果想要给机器编写程序,就得先进行复制——哪怕不能从宇宙的起源完整复制,至少也要复制它的大部分。”

如今看来,莱姆所想象的“虚拟”已经部分变成了现实,而他在科幻作品中提前十年、二十年探讨过的问题,仍旧是当下值得去思考的问题。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孙庆云

图片来源 读客《莱姆狂想曲》

校对 徐珩

| 微矩阵

地址:南京市建邺区江东中路369号新华报业传媒广场 邮编:210092 联系我们:025-96096(24小时)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70004 视听节目许可证1008318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苏字第394号

版权所有 江苏扬子晚报有限公司

 苏ICP备13020714号 | 电信增值业务经营许可证 苏B2-2014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