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汇点讯 四月,是蒋巷村最有生机的时节:温暖的阳光洒在鳞次栉比的“小洋房”与干净的路面上,仿佛在发着光;同在阳光下的农民正在千亩良田中忙碌着春耕备耕事宜;生态园内,工人们操纵着机械化设备正为基础设施更新换代……这样的蒋巷,早已成为家喻户晓的“明星村”。
4月7日,省委常委、苏州市委书记蓝绍敏来到蒋巷村,专题调研农业农村现代化,详细了解了发展历程,并实地感受了村容村貌后说:“蒋巷村是先进村,要不断地发现问题、研究问题、探索规律、积累经验,在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新实践中继续发挥示范、引领、率先作用。”
“空气里都是幸福的味道”
“以前村民养老要靠孩子,现在村里基本上全包了!”今年年逾古稀的倪同连住在与别墅区一路之隔的老年公寓中。一室一厅,近60平米的平房住着他和老伴儿两个人。现代化的电器、干净整洁的环境以及周围齐全的配套设施让老人生活无忧。在与倪同连的交流中,他说的最多的一句话就是,蒋巷的空气里都是幸福的味道!
“我们鼓励老人居家养老,与子女共同生活,每年会额外补贴2000元至3000元,村里仍有九成多的老人还是选择入住老年公寓。”蒋巷村村委会主任蒋玉英说,不仅如此,在离老年公寓不远处,蒋巷村投资了近4000万建设了250个床位的护理院已经完工,目前正在洽谈专业的养老护理机构合作。护理院采取“公建民营”的方式,由村集体建造,实行社会化运营,村内村外的老人皆可入住。
走在蒋巷村内,可以明显感觉到村民满满的幸福感,除了过着不愁吃喝、生活富足的日子,眼前的环境更是学校像花园、工厂像公园、村前宅后像果园,全村像个天然大公园。
这样的生活环境让到过蒋巷的人都十分羡慕。上世纪90年代,蒋巷村请同济大学编制生态村建设规划,在保护生态资源、实现生态宜居的基础上,按照不同的功能对村子进行划分。当初的规划图,已经完全展示在“蒋巷村史展览馆”中,更融入到蒋巷村民的生活中。
如今的蒋巷,致富有岗位、住者有宜居、老者有颐养、学习有奖励、看病有优惠。“农民最大的梦想就是过上跟城里人一样的生活。城里有的,蒋巷都要有。城里没有的,蒋巷也要有!”常德盛说,在这里少有所教、老有所养、所有人都有工作干。
“还是村里想得周到,不同年龄段的人都有活干,不仅多挣钱,心也定了。”70岁的蒋阿毛之前在村委会工作,退休后觉得还有精力和意愿为村里做一些工作,便到蒋巷生态园中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工作。“我们村里60岁以上的老人有90%的都有工作,有的90多岁的老人还主动要求在村内扫地呢!”
“我们提倡宜工则工、宜农则农、宜副则副,让每个人都有适合自己的事情干。”常德盛说,“我们也在村规民约里写明白,要致富,可以依靠村里提供的机会,但不能变成依赖,根本上还是要自己努力。”在蒋巷村,对副业有兴趣和特长的村民可以养鱼、养鸭;年老体弱者则干些绿化管理、清洁卫生等公益性事务,年收入也有个上万元。
村强、民富、人和的村居现实,正是当初蒋巷村努力呈现的“村里人舒服,城里人羡慕,外国人信服”的新时代农村幸福民生画卷。
三产协同激活发展“密码”
“从1970年到2019年,村集体资产年末累计额增长5333倍,社会总产值增长5000倍,人均年收入增长432倍……”在蒋巷村史馆内,一组数据的对比反映50年间蒋巷村的沧海桑田。
许多人见过、听过“全国文明村”的蒋巷,但很多人或许不了解五十年前的蒋巷村却是血吸虫流行、河沟坑洼、家家住着泥墙草房的三不管地带。
穷则变。1966年,当时年仅22岁的常德盛接过这一“烂摊子”时,便对村民喊出了一句惊天动地的话:“穷不会生根,富不是天生。天不能改,地一定要换!”于是,他带着全村百余户村民治水改土,将村内低洼地硬生生填高了一米多,建成了1700亩的良田。
变则通。1979年,之前吃返销粮蒋巷村一跃成为全省亩产超吨粮的“先进单位”,如今蒋巷水稻单季亩产已提至千斤以上。著名水稻专家袁隆平在蒋巷实地踏看稻田时,对常德盛竖起大拇指:“你们的水稻种得好!”
“填饱肚子”的蒋巷村并未驻足,而是瞄准“工业发家”,让村民真正富裕起来。常德盛在调研过市场需求后,当即拍板办起钢结构及轻质建材企业。“当时,常书记出门亲自做推销员,跑市场,找销路。有时候为了赶时间,连夜出发,第二天一早赶到,办完事立刻往回赶,来回行程要1000多公里。”常盛钢结构工程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蒋惠明回忆,一次赶路不慎出了车祸,常德盛的左眼被撞得差点失明,从此留下严重的后遗症。
正是靠着这种“千山万水走、千言万语说、千家万户求、千难万难磨”的“四千四万精神”,从1993年至2003年十年间,村办企业常盛公司的业务量和利税总额每年以40%的速度递增,村里建起常熟第一家村级工业园,不仅解决村民就业,还为新农村建设积累了资金。
老百姓的米袋子和钱袋子鼓起来后,蒋巷在2000年又走上了“旅游旺家”之路。2005年,蒋巷村被国家旅游局评为“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去年接待国内外游客20万人次,旅游收入接近2000万元。
通则久。如今的蒋巷村,一二三产业发展相得益彰,全村经济经济总量连续多年保持在10亿元以上。去年,蒋巷村全村总产值达10亿元,村民人均纯收入5.25万元。
让乡村振兴“看得见、摸得到”
在全面实现小康社会和“十三五”规划收官之年的历史交汇期,“老典型”抖擞精神又将踏上新征程。3月18日,苏州市委、市政府印发《苏州市探索率先基本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三年行动计划》,要在2022年基本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对标各项标准,蒋巷村再一次喊出,要提前一年实现目标,让新时代乡村振兴的现实版在蒋巷“看得见、摸得到”。
军令状已下,剩下的便是在“无人区”中拼出一片新天地!“现代化能否实现,关键看人才,而这是蒋巷村进一步发展的最大瓶颈。”常德盛坦言,蒋巷村要想取得更大突破,最需要的是新型职业农民、管理人才和科技人才。
不仅是常德盛,对人才的需求是蒋巷人的普遍感受。“目前村子里13户种粮大户,年龄都在60岁以上,我们干不动以后,谁来种?”今年73岁的种粮大户丁小二看着自己50多亩的农田跟记者说出自己的担忧。
对此,蒋巷村正在探索农业发展的新路径。“以前我们将土地流转给种粮大户进行耕种,随着他们的年龄不断增大,村集体开始‘转流’农田,然后由村级农场统一种植,以提高农业现代化、集约化、专业化水平。”村委会副主任王进明说,“建设现代化的乡村产业,不能光靠一两个‘能人’,也不能由村里一手包揽,必须让专业人做专业事。”
专业的人便是本村的两个年轻人。二十多岁的蒋荫达在2015年退役回到蒋巷村。“当时常书记问我愿不愿意回到农村里搞农业,他说农村里需要些年轻人,我就回来了。”回到村内的蒋荫达不仅通过学习水稻种植等专业知识,考取了新型职业农民的证书,还参加过电子商务的培训,并尝试开网店销售村里的有机大米。“常书记说这些新鲜的事情,村里的老人是跟不上了,希望我们这些年轻人去闯一闯。”
农业要转型,旅游业也要有质的飞跃。“‘旺家’的旅游业虽然仍在经受疫情的影响,客流量很少,但是我们抓住这一段时间对生态园内的河道、植被以及基础设施进行升级改造,为下半年和更长时间内的发展做好铺垫。”蒋巷村旅游公司总经理李君介绍,村委会已经与河南和煦旅游有限公司签约合作打造“嘎嘎亲子主题乐园”,涵盖无动力乐园、科普馆、萌宠乐园等子项目。
“农民搞旅游终归是‘外行人看热闹’,想要突破现有的瓶颈,还要请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蒋玉英说,未来,将引进专业人才以及与相关方面进行合作,进一步完善蒋巷生态园的功能,把现有资源打造成为老年休闲、田园观光、学生体验、红色旅游的综合区域,从整体上提升旅游业的品质。
交汇点记者 韩雷 雷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