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中心 > B座西窗

读书 | 祁智:儿童文学是“良心中的良心”

来源: 紫牛新闻

2025-07-29 13:18:00

7月25日,江苏文坛再传喜讯,祁智的小说《方一禾,快跑》获得第十二届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

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于1986年设立,是中国作家协会主办的国家级文学奖,也是我国儿童文学创作的最高荣誉。记者第一时间联系祁智,听他讲述创作背后的故事。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臧磊

《方一禾,快跑》出版于2024年,讲述男孩方一禾在遭遇妈妈长年卧病在床、爸爸突然离世的家庭变故后,没有被厄运压倒,而是鼓起勇气顽强生活的故事,展现了新时代少年乐观向上、自强自立的精神风貌。

“这是我三十多年前做记者时采访到的一个真实故事。方一禾的原型是1993年我在青岛采访的全国十佳少先队员杜瑶瑶。”祁智告诉记者,他所有作品都源于真实生活,这部小说也不例外。他的创作始终遵循母亲的教导:“看见什么写什么。”

在《方一禾,快跑》这部小说的后记中,祁智和盘托出“方一禾”原型的人生故事:

一个8岁的小女孩,暑假里爸爸在她和妈妈面前去世。妈妈患有顽固性类风湿性心脏病,需要住院治疗,但家里经济条件不允许,医院便帮忙设立了家庭病床。我见到这个小女孩,是在半年后的早春。每天,小女孩做好早饭,狂奔去医院拿盐水瓶,然后喂妈妈吃早饭,狂奔着去赶公交车上学;傍晚下公交车,狂奔着回家做晚饭……

这样的生活,即使大人也会觉得艰难,但当祁智问她“累不累”时,他得到了一个触动他心弦的回答:“我是为妈妈跑的呀”,小女孩笑着说,“我要为妈妈跑一辈子。”

这让祁智想到自己照顾病重母亲的经历。“我小时候,妈妈身体不好。每次抢救后回家,每天上午第一节课后,我都要从学校跑去街上的肉案拿一副猪腰子,再跑回家给外婆做给妈妈吃,然后再跑去上课。我那时候不知道‘速度’,只知道把耳边跑出风声就是最快。即便是跑到蹲在教室后面口吐白沫,但我高兴,因为我跑,说明妈妈还在。”祁智回忆。

但出于一个作家的谨慎,祁智一直忍着没有动笔,而是将这个故事搁在心里三十年。在这漫长的时间里,他远远地注视着女孩的成长,看着她考上大学,考上研究生,到南方工作;同时,也一直有意识地采访学校、家庭和孩子,获得了更多的故事。

“方一禾”的经历底子里是一个悲伤的故事。祁智说:“小说的基础是悲伤的,我既不能沉溺于悲伤之中,又不能人为地‘转悲为喜’。故事的指向是未来的,又不能忽略各种变故给个人、家庭带来的刻骨铭心的伤痛。”这个“度”如何把握?如何表现方一禾的这一情感状态?祁智坦言:“之所以迟迟没有动笔,其中一个原因就是有一些细节还没有想明白。”

“儿童文学不是闭门造车,想不明白的时候,最好的方法是回到学生中间去。”祁智说。在一位数学特级教师的公开课上,祁智听到了“莫比乌斯环”,这让他眼前一亮。在书中,方一禾虽然看上去没有悲伤,但他只是将对父亲的思念埋在心底,实际上,他认为父亲去了世界的另一面,那是他怎么走都走不到的一个地方。但“莫比乌斯环”的出现,可以帮助解开方一禾的心结,因为“莫比乌斯环”没有正反面,沿着这一面是可以走到另一面的。对方一禾来说,这是一个莫大的慰藉。

理顺了这一点,去年春节,祁智一气呵成,将这个故事写了出来。

《方一禾,快跑》于2024年发表后,好评如潮,很快成为很多学校指定的课外读物,同时也入选了包括2024年中国好书在内的诸多文学榜单。

从事儿童文学相关工作近30年,获得过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及国家图书奖、陈伯吹国际儿童文学奖等多个奖项,对于儿童文学,祁智有着自己的思考和坚持,“儿童文学创作要警惕贴标签式写作,文学尤其是儿童文学,需要理性的支撑、精神的升华,努力去表现人性的光辉和生命的尊严。儿童文学不只是埋头讲故事。文学是人类的良心,儿童文学是良心中的良心”。

祁智当过教师、搞过教育科研、做过记者,后来从事儿童文学编辑出版和管理工作,担任过很多著名儿童文学作家重要作品的责任编辑,其中包括曹文轩《草房子》《青铜葵花》“纯美”系列、黄蓓佳《我要做好孩子》《今天我是升旗手》“倾情”系列、金波《乌丢丢的奇遇》《追踪小绿人》“我喜欢你”系列,被文学界、出版界、评论界以及读者称为“曹黄金”。祁智也由此进入儿童文学创作领域。在此之前,他业余时间从事成人文学创作,因为经常上《人民文学》《收获》《钟山》等杂志的头条被戏称为“祁头条”、因作品风格与其他同龄作家迥然不同被冠以“独行侠”,和莫言、毕飞宇、刘亮程、何向阳等同期获得过“冯牧文学奖”。他告诉记者,他创作的转变,因为他的本职工作——他认为要做好儿童文学的编辑,必须尝试儿童文学创作,必须了解教育教学,必须热爱孩子。祁智从成人文学创作中“消失”之后,从儿童文学创作中“冒”了出来。他创作的第一部儿童长篇小说《芝麻开门》,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被央视改编为22集电视连续剧在央视一套播出;他创作的第二部儿童长篇小说《小水的除夕》,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中国好书。担任江苏省作协副主席后,祁智也做了不少“传帮带”的工作,除了组织儿童文学作家参加活动外,他在“省文艺名师带徒计划”中担任名师。

可以说祁智见证了三十年来江苏儿童文学的发展。“江苏是全国儿童文学的重镇、高地,十分重视作家梯队建设,也大力扶持作家、作品。”祁智介绍说。在他看来,江苏儿童文学的繁荣有其深厚土壤。中国现代儿童文学以江苏作家叶圣陶创作的童话集《稻草人》《古代英雄的石像》等作品为起点和标志,这也是现代江苏儿童文学的开山之作。其中《稻草人》被鲁迅誉为“给中国的童话开了一条自己创作的路”。

新时期以来,江苏成为全国重要的儿童文学创作基地,出现了引起文坛关注的“江苏儿童文学作家群”。从曹文轩、刘健屏、黄蓓佳到祁智、庞余亮、王一梅、韩青辰,还有近些年创作活跃的赵菱、刷刷、徐瑾等青年作家……这是一份不同代际却同样充满创作实力与朝气的名单,而更为年轻的作家正源源不断地走进这份名单中。

覆盖多个代际的江苏儿童文学作家都在探索适合自己个性的创作方法,形成了多元共荣的儿童文学新格局,推进了江苏儿童文学的繁荣。“江苏每年有超过三十部长篇小说(儿童文学)在全国各出版社出版。在散文、童话、诗歌、评论、科幻、寓言、儿歌、绘本、插画等其他种类中,江苏都有自己的代表性作家、评论家、画家,乃至出版家——江苏的儿童文学出版在出版界也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祁智说。

近些年,江苏儿童文学作家屡屡获得重大奖项。在世界级奖项上,曹文轩2016年摘得国际儿童文学界的桂冠“国际安徒生奖”,他也是目前唯一获此殊荣的中国作家;在全国奖项上,仅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江苏儿童文学就已连续12届获奖,有22部作品先后获奖。

此次全国儿童文学奖,虽只有祁智一位江苏作家获奖,但在初选36人名单中,还有一位南京绘画家刘洵不容忽视,她创作的《牙齿,牙齿,扔屋顶》曾于2015年获第四届丰子恺儿童图画书奖佳作奖,《番茄的旅行》入选教育部和全国家庭教育推荐书目。

江苏儿童文学为什么这么强?不止一位学者认为,这是因为江苏儿童文学作家的创作往往对“时代风气”“当下脉搏”保持着较高的敏锐度与内化能力,且多有不拘于某一种美学风格、不囿于某一类创作题材的理念与尝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