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星 | 父亲的口头禅
来源: 扬子晚报
2025-08-22 09:33:00
90多年前,在姜堰东大街的青石板路上,时常走来一个头戴黑瓜皮帽的高个子男人,他步履稳健地穿行于各家商号之间。他是我的父亲,名叫李德全,老家乡亲都亲切地称他为“兰爹”。
上世纪三十年代的姜堰,是苏北粮食贸易的枢纽,东大街商贾云集,钱庄林立。钱庄主要业务包括存款、贷款、汇兑等,支撑本地粮食贸易和工商业发展。钱庄的金融活动对维持当地的经济运转至关重要。春生钱庄的柜台后,父亲指尖翻飞,算盘珠噼啪作响,蝇头小楷在账册上工整铺开。作为经理,他不仅以经营得当,让钱庄声名远播,更以诚信与仁善赢得四乡百姓的信赖。粮行老板周转不灵时,他主动延长期限;小商贩急需本钱时,他破例减免利息。
彼时的父亲,是姜堰商界的金字招牌,更是贫寒者眼中的“及时雨”。
1937年抗战爆发,炮火碾碎了这鱼米之乡的平静。1940年,日军铁蹄踏入苏北,姜堰沦陷。日伪政权强征钱庄资产,春生钱庄被迫关门;祸不单行,父亲开在三江营的木行,启程从江西运回的木材,在长江上惨遭日军飞机轰炸,血本无归。一夜之间,兰爹半生心血化为灰烬。
面对满目疮痍,他攥紧烟斗,对家人道:“没说项,留得青山在,还有希望。”
年过五十的父亲,不得不回到了祖辈耕作的土地。昔日拨算盘的手握起了锄头,养鸭喂鸡、变卖家当……全家靠稀薄的糁子粥艰难度日,只为把木材的余款还上。在生活十分艰苦的情况下,父亲把希望寄托到我身上,谆谆告诫我:我们穷人家的孩子,将来要有出息,唯一的办法就是要上学读书!现在我们苦一点“没说项”,夜再长,总会有尽头!在他的鼓励下,我夜以继日,发奋努力,考入省镇江中学,后来又考取了大学。
1950年,曙光穿透黑夜。可积劳成疾的父亲,却在66岁这年悄然长逝。
如今的姜堰东大街,早已不见春生钱庄的匾额,但八九十岁的乡亲提起“兰爹”,仍会眯起眼睛,竖起他们的大拇指。父亲的口头禅“没说项”,是乱世中的豁达,是绝境里的风骨——恰如兰花,不择沃土,不惧风霜,只为守住一缕清芬。
作者:李厚尧
来源:扬子晚报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