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周刊|法国作家爱德华·路易首次访华到南京:以文学的力量破茧重生
来源: 紫牛新闻
2025-10-20 11:09:00
“在我的书里,我想要谈论一种‘阶级变节者’的忧郁:你不再属于你来自的世界,也不属于你所在的世界,你无法完全适应城市阶级的生活,你也不能与和你一起长大的人交谈,你处在两者之间。”今年10月,法国作家爱德华·路易开始了他首次访华行程,19日下午他来到了南京,与作家鲁敏和法语译者、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法语系教授黄荭展开对谈。爱德华·路易此次访华活动由法国驻华大使馆、法国驻上海总领馆携手上海译文出版社共同举办。
写作是一个理解和宽恕的过程
爱德华·路易是被翻译得最多的法国当代作家之一,这位九零后年轻作家这次带着《和爱迪做个了断》《谁杀了我的父亲》《一个女性的抗争和蜕变》三部代表作来到中国。
2014年,22岁的爱德华·路易在法国门槛出版社发表了首部作品《和爱迪做个了断》。这本自传体小说以率直、犀利的语言揭露了法国底层青年的迷茫无助和挣扎反抗,因其充沛的情感、激进的态度在法国文坛引起轰动。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安妮·埃尔诺评价其作品“充满力量,充满心惊肉跳的真相”。
“对我来说,写作是一个理解和宽恕的过程。”爱德华和中国读者们聊起了他的出身与童年往事。“我出生于法国北方一个特别贫困的小城,可以说我讨厌我的父母,我特别想要逃离这个环境,开始写作的那一刹那我试着去了解,究竟是什么样的环境、什么样的生活条件塑造了这些人的性格,所以对我来说也是一个理解和宽恕的过程。”
爱德华·路易原名爱迪·贝勒盖勒(Eddy Bellegueule),“爱迪”这个名字是他想要割席的过去,他成长的小城阿朗库尔和大多数人印象里的法国不同,在这里未婚先孕、辍学、打架斗殴、家暴是当地的生活常态,贫困通过代际遗传。爱德华因为性格与周围人格格不入,在学校受到霸凌,幸运的是他考上了高中,在大学期间得到《回归故里》作者迪迪埃·埃里蓬的认可,追随他从事社会学研究,通过知识改变了自己的命运。
《和爱迪做个了断》讲述了爱德华·路易如何逃离原生家庭与所处社会的整个心路历程,“我回想起当年把我的稿件寄给法国巴黎出版社的时候,巴黎的这些编辑他们很难相信,竟然在当时的法国还有这么贫困、这么落后、充满了不平等的地方。当时有一些编辑把我的稿子拒了好几次,因为他们觉得很难相信在他们身边仍然有这样的地方存在。”但在爱德华看来,文学一直都有一种责任,让工人阶级或者其他一些受排挤的社会阶级得以显形。“在法国,很长一段时间以来,文学一直承担着这样的责任,如果我们上溯到19世纪的雨果、左拉,20世纪的杜拉斯、萨特和波伏瓦,他们都把文学变成了一种战斗的武器,他们的写作把这些隐藏在社会中间的人显形,让他们被读者所熟知。我也特别遗憾地看到这些年在法国文坛中,很多特别贫困的、遭受排挤的作家,实际上并没有充分掌握话语权,所以促使我写作、激发我写作的是让这些越来越隐形或者逐渐被隐形的人群显形,让他们有发声的权利。此外,我还想提到一点,在我的身边或者我同代的当代的法国作家中间,并没有找到可以模仿的对象或者可以模仿的榜样,我在中国导演贾樟柯的作品中找到了可以反思法国社会的灵感来源。”
爱德华·路易的写作同时受到了法国社会学家布尔迪厄的影响,他的书里面对各个人物命运描写的时候,很自然的有一种非常典型的社会学意义的思考,他的文字像刀一样对这个社会批判、反思、质问。在他出生的小城,男性为了所谓的“阳刚气质”“男性力量”,时常出现暴力行为,爱德华的父亲也常告诉他男人不应该哭,男人不应该跳舞,每个男人都应该做狠人,这让他感到非常痛苦,布尔迪厄的社会学理论让爱德华理解了这一现象出现的原因,“我写作的过程中布尔迪厄曾经有一段论述让我启发非常大。他讲到,对于这些比较穷困的法国工人阶级,有很多事情是他们接触不到或者是没有办法掌握的资源,手上唯一拥有的就是他的身体,就是这样的阳刚的力量。读到布尔迪厄这段文字的时候,发现我的父亲不是一个坏人,而是他所生活那个工人阶级的环境和社会因素,塑造了他这样的性格或者认知。”
希望我的作品让读者感觉“在现场”
虽然爱德华还很年轻,但他接连出版的几部作品都已引起了国际文坛的广泛关注,他自己觉得挺不可思议的,“对于我来说有一种矛盾的现象。我自己感觉我自己是一个写得非常慢的作家,特别是每天在写作的过程中,当我回望已经出版的书,很难相信我是怎么做到的。”他每天会花大量的时间寻找、积累、整理素材,寻找生活中的戏剧性的张力,写成文字作品后再进行修改,“对我而言,一边写一边朗读再一边修改,周而复始,这是我每天文学写作的日常,通常一页要读七八十遍,最后才有直击人心的力量。我想呈现一种效果,大家在读我作品的时候,就像现场我盯着读者的眼睛在跟他讲话一样。”作为目前最受关注的法国新生代作家之一,爱德华同样也分享了他对于中法两国新生代作家创作的思考:“无论在中国的新生代作家还是法国的新生代作家的创作,都存在诗或者力,但是我觉得这两者之间其实有一个交汇点,每个人内心的斗争,也是一场政治的斗争。我们经常讲到这个文学作品具有政治性,不是因为它喊出了什么样的口号,而是因为它在靠近内心,最私密的地方像低声的在说话,这样的文学写作或者写作方式,对我来说是想在形式方面寻求一些突破和创新。”
文学具有揭露社会现实、批判人性弱点功能,在十九世纪的法国文学中,左拉和巴尔扎克的作品正是如此,当时的俄国贵族甚至将巴尔扎克的作品当成纪录片来分析。但在信息高度发达的当下,爱德华认为,文学的使命在某种程度上已经发展了转变,“与其说是介入性文学,不如说是对峙性文学。”何为对峙性?这种文学并不是让读者去了解不知道的事情,而是要耳提面命的让读者去观看每一天在身边发生但是却被视而不见的社会现实,“可能每个人都知道,这个社会上有暴力,这个社会上有不平等的现象,这个社会上在男性和女性之间有很多纷争,这种对峙的文学对我来说就是以一种特别靠近内心的方式,带着读者一起看那些每天都在发生,但是我们却又选择忽略的这些社会现实。这就是我想说的对峙文学的意义所在。”
鲁敏认为,爱德华·路易的写作是非典型的文学,其代表作《和爱迪做个了断》甚至有几分檄文的意思,“爱德华·路易找到了自己的叙述方式,以一个非主流的方式找到了美和力的交界点。现在我们青年一代的写作也有了生机勃勃的样貌,以各种各样的方式介入或者对抗或者呈现你本身的生活样貌,寻找适合你的语言,最适合你的戏剧方式,最适合你的对峙的点,介入的点。我觉得他是一个具有激动人心意义的存在,是我们很多还在寻找路径的写作者的一个榜样。”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沈昭 雍茜如(实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