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被宰”到握手言和,一场因方言沟通引发的纠纷
来源: 紫牛新闻
2025-09-15 20:11:00
在日常消费过程中,因为方言沟通不畅,竟然也会引起纠纷,这是记者9月15日从江阴市消保委获悉的案例。经过消保委工作人员的调解,事情得到圆满解决。
图源 视觉中国
2025年8月20日,消费者郁大爷因家中空调制冷效果不佳,联系某空调维修部上门服务。维修师傅检查后更换了一个零件,并收取了300元维修费。事后,郁大爷的儿子通过网络查询发现,该零件的市场售价仅约30元,认为父亲遭遇了价格欺诈,遂向郁大爷说明情况。郁大爷闻讯后十分气愤,认为自己“被宰了”,随即向江阴市消保委月城分会投诉,要求维修部退还差价。
图源 视觉中国
面对质疑,维修部负责人连连喊冤。经核实,当天的300元费用并非仅为零件费,而是包含了更换零件和充注制冷剂两项服务的总费用。进一步调查了解到,维修师傅上门时发现空调除零件故障外,制冷剂也已不足。他当时已口头告知郁大爷需要额外充注制冷剂,但因师傅为外省籍,沟通时使用了方言,导致郁大爷未能完全理解服务内容,从而产生了误会。
工作人员向郁大爷详细解释了维修明细和收费构成。郁大爷在了解全部情况后,表示理解并接受该收费,双方握手言和。
江阴市消保委结合该案例进行评析: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八条规定,消费者享有知悉其购买、使用的商品或者接受的服务的真实情况的权利。消费者有权根据商品或者服务的不同情况,要求经营者提供商品的价格、产地、生产者、用途、性能、规格、等级、主要成份、生产日期、有效期限、检验合格证明、使用方法说明书、售后服务,或者服务的内容、规格、费用等有关情况。
本案中,维修部虽已履行了口头告知义务,但由于方言障碍,导致关键信息传递失败。实际操作中,商家在提供服务时,尤其是面对老年消费者或存在语言障碍的情况,建议通过书面形式(如服务工单、收费明细单)清晰列明服务项目、所用材料及各项费用,让消费者一目了然。
消费者在接受服务前,务必向经营者详细询问服务内容和总费用,并主动索要和核对书面凭证,这是保障自身权益最有效的方式。经营者可通过书面形式(如送货单、价目表、商品服务明细等)向消费者进行告知,既履行了法律法规规定的义务,又能避免误会发生。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马燕
校对 石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