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中心 > 财汇

行业快评|具身智能加速,智元、傅利叶、康迪科技……中国机器人正被带向全球场景

来源: 紫牛新闻

2025-11-06 15:36:00

在2025年这个被业内视为“具身智能爆发元年”的时间点,人形与四足机器人正加速从实验室走向真实场景。

特斯拉创始人马斯克几乎没提卖得正火的汽车,反而全力推介机器人Optimus V3,并宣布2026年一季度发布,计划年底建年产100万台的生产线,放话“未来特斯拉80%的价值都靠它。

技术奇观走向实用主义

2025年,机器人技术迎来了从“炫技”到“实用”的关键转折。

美国的Figure AI推出的Figure 03采用软乎乎的织物外壳、轻量化的身体设计,首次让人感觉“机器人和人同住”不是空想。

而国内的宇树科技则推出了3.99万元的R1机器人,这个价格比一般的机器狗还便宜,号称年底就能批量交付。

技术突破使得机器人稳定性大幅提升。

据行业数据显示,现在工业场景的机器人平均无故障运行时间(MTBF)可达8万小时,而具身智能机器人虽然还达不到传统工业机器人的可靠程度,但已能在特定场景中稳定工作。

在10月举办的IROS 2025大会上,中国企业展示了令人瞩目的技术实力。

智元机器人的“远征A2”成为全球首个同时拥有中、美、欧三区域认证的规模化商用全尺寸人形机器人。傅利叶智能的N1机器人则以完全开源的策略,试图构建全球开发者协同的硬件生态。

价格下探与技术开放成为推动行业发展的两大引擎。

加速进化公司推出的入门级具身开发平台Booster K1,限时售价仅2.99万元起,发售20分钟内首批全款订单全部售罄。

开源性使得更多开发者能够参与到机器人应用的创新中,傅利叶智能向全球开发者社区开放了包含完整物料清单、结构图纸、装配指南以及基础操作软件代码在内的全栈资源包。

多元场景下的精准落地

机器人技术不再追求“万能”,而是针对不同场景进行精准适配。

在上海虹桥香格里拉盛贸酒店,擎朗智能的XMAN-R1成为全球首个酒店具身人形服务员,承担前厅迎宾职责,通过自然语言交互与拟人化动作主动问候抵达宾客。

医疗机构也在引入机器人技术。厦门大学附属心血管病医院成功实施全球首例跨国远程机器人辅助经导管心脏介入手术,医生在法国波尔多大学医院操控厦门的机器人系统,为患者完成二尖瓣修复术,手术跨越1万多公里,操作精度达亚毫米级。

总部位于浙江的康迪科技则瞄准北美和东南亚市场的特定需求,与云深处科技合作开发的两款针对性产品。一是“安防巡检四足机器狗”,解决北美地区人工成本居高不下的痛点;二是“外卖配送机器狗”,解决印尼城市高拥堵的“最后一公里配送”问题。

机器人岗位化概念正在形成。擎朗智能提出将商业服务场景拆解为独立工作模块,每个模块对应单一标准化岗位,建立“机器人-岗位”的精准对应关系。这种思路有望更快推动具身人形机器人的商业化应用。

从工业到服务再到医疗,机器人展现出广泛的适应性。魔法原子公司的产品已远销全球,在工厂作业、展馆导览、零售服务等多样化场景中实现稳定应用。零次方机器人则凭借国内首家实现“专项场景长序列多任务连贯操作”的能力,在空间清洁赛道确立领先地位。

资本市场看好机器人赛道

资本市场对具身智能领域展现出前所未有的兴趣。

据IT桔子数据,2025年Q3机器人领域共有243笔投资事件,估算总融资额为198.13亿元。机构投资者认为,机器人赛道可能复制新能源汽车的成长路径。

摩根士丹利预测,到2050年全球人形机器人市场规模会达到5万亿美元。面对这一蓝海市场,康迪科技们已做好卡位准备,其在美国市场的先发优势和成熟渠道网络,使其能够在机器人业务上快速实现规模化。

在2025年WAIC展会现场,康迪科技CEO陈峰切身体会到机器人行业的火热氛围:“这届WAIC真正‘破圈’了,成了大众热议的科技盛会。” 这种关注度的提升,背后是机器人技术从B端走向C端的重大转变。

在接受北京商报记者的采访时,康迪科技机器人产品负责人孟传杰说:“当前,消费级机器人得益于国产化替代与规模化效应摊薄研发成本,市场售价大幅下降,比如部分消费级产品相比去年降幅约50%。而行业级机器人原厂正通过核心器件自研自产来逐渐降低成本,但因目前行业应用定制化程度高、研发成本占比大,其售价目前仅略有下调;未来需依靠推广应用以进一步摊薄研发成本。”

随着全球机器人产业进入黄金发展期,凭借其技术整合能力、全球渠道网络和充裕现金储备,国内厂商有望在智能机器人领域开辟一片新天地。

未来的竞争将不仅是技术与产品的竞争,更是生态与标准之争。以康迪科技的实践为例,中国机器人企业只要找准场景、深耕技术、构建生态,就有机会在全球市场中占据重要席位。

路瑶  晓风


校对 陶善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