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中心 > 财汇

和美乡村 共富江苏|金兰村:共富的底气在田间地头

来源: 紫牛新闻

2025-11-13 19:02:00

专栏刊头

金秋时节,稻浪翻金。宜兴市芳桥街道金兰村的高标准农田示范区内,机器轰鸣,稻穗金黄,一派丰收图景。阳光洒在田埂上,水稻在微风中低语,村民们的笑声与无人机的嗡鸣声交织成了一首新时代的田园交响曲。

策划:沈春宁  文字:路叶  摄影:范晓林

摄像:朱君贤 剪辑:陈子譞

金兰村高标准农田示范区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范晓林 摄

从“穷村”到“明星村”:共同富裕的“第一动力”

金兰村,地处阳山荡西北,面积3.3平方公里。二十多年前,这里还是一个以传统种植为主的农业村,农田分散、产量不高,年轻人纷纷外出务工。

如今,这个村庄早已脱胎换骨,成为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全国文明村、江苏省特色田园乡村。蜕变的背后,有一个名字频频被村民提起——蒋仲良。

清晨六点半,64岁的蒋仲良已经在田头巡看沉甸甸的稻穗。汗水浸透了他的衬衫,却掩不住脸上的笑意。作为金兰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他在这片土地上已经工作了25年,一年有300天在田间地头。

“我们金兰村把高标准农田建设当作推动共同富裕的‘第一动力’。”蒋仲良的声音洪亮而坚定。

自2011年启动高标准农田项目以来,金兰村累计投资2200多万元,分两期建成3000亩高标准农田。通过土地流转、集中经营,村里成立了农业服务专业合作社,带动540户农户入股,形成了“土地生金、农民增收”的新格局。

“村民既有土地租金,又有务工收入,还有分红收益。”蒋仲良掰着指头算,“2024年,全村集体经营性收入850万元,集体可分配收入1605万元,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98万元,比全市平均水平还高出10%以上。”

田野见证了村庄的嬗变,也照亮了“共同富裕”的底色——金兰人用泥土丈量幸福,用科技丈量未来。

“金兰大米”已成当地优质农产品代表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范晓林 摄

产业共融:从“稻米”到“稻香”的价值跃升

走进村里的无人农场调度中心,屏幕上实时显示着气象数据、土壤湿度、病虫监测和灌溉状况……得益于科技的加持,让田野插上了“智慧的翅膀”。

在农机基地,一位年轻人正熟练操作无人机设备。

他叫樊骏,是土生土长的金兰人。大学毕业后,他曾在城市打拼多年,却最终选择回到家乡。“我觉得最幸福的事,就是不用再外出打工,在家乡就能实现梦想。”樊骏笑着说。如今,他负责无人化病虫防治和智能育秧,一年收入十多万元。

从工厂蓝领到“新农人”,他身上闪烁着农村青年返乡创业的时代光芒。村民富起来,农田智慧起来,而产业的延伸,则让金兰村的致富之路越走越宽。

专业合作社的厂房里,稻谷正被运送至烘干设备,空气中弥漫着稻香,产能释放的深层逻辑,是“农业+产业”的融合升级。

金兰村在发展高标准农田的同时,统筹建设烘房、粮食仓库、智能育秧中心等设施……每一粒稻谷,从田间到餐桌,都经过标准化、智能化、品牌化的全链条管理。“金兰大米”已成为无锡乃至江苏的优质农产品代表。

在芳桥街道农业产业园内,以金兰村为核心的6500亩农业产业带正在形成。园区出品的“芳桥阳山荡”大米更是荣获“江苏好大米特等奖”。

金兰村不仅在地理上成为中心,更在产业上成为样板。正如蒋仲良所言:我们的目标,不只是种出好稻米,更要让农民在产业链上有尊严、有收益。

田野深处的注脚:让共同富裕更有“温度”

傍晚时分,稻田尽头传来阵阵笑声。合作社的稻米科普文化馆里,几名青年干部正在参观学习。

其中一位名叫殷钰涵,来自无锡滨湖区。她第一次来到金兰村,感慨地说:“以前只在武侠小说里听到‘义结金兰’,今天来到这里,看到了金黄色的稻田、香喷喷的大米,感受到了现代化农场和新农人的澎湃力量。”

她的话像一阵清风,吹拂着村庄,也折射出“共同富裕”所承载的精神气象——不仅是物质的丰盈,更是文化的觉醒、乡愁的回归。

金兰村依托“美丽乡村”建设,对民居、道路、沟渠进行统一规划,建成了绿水绕村、稻香满田的江南画卷。如今的金兰村,既有“耕读传家”的底色,又有“产业共荣”的亮色。村民在合作社工作,孩子在家门口上学,老人能在社区文体中心活动——小小村庄,折射出中国乡村振兴的缩影。

从“农业穷村”到“产业富村”,从“靠天吃饭”到“智慧种田”,金兰村用一粒稻米讲述了中国乡村现代化的故事。这是一条由土地开出的路,一条连接城乡、贯通未来的“共富之路”。

【专家点评】

乡村振兴,离不开致富带头人

乡村振兴,关键在人。金兰村共富的实践探索表明,农民增收致富离不开一批以村支部书记和农业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种植大户等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为代表的致富带头人。其启示在于,要全面提升村党组织带富能力,吸引在外的优秀乡土人才服务家乡,充分调动大学毕业生、企业家、志愿者等社会力量参与到乡村发展一线中来,为加快推动农民农村共同富裕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

张立冬(江苏省社科院财贸所所长)


校对 陶善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