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中心 > 财汇

和美乡村 共富江苏②|周圈村:“三步法”闯出盆景“智”富路

来源: 紫牛新闻

2025-11-16 21:18:00

 

 

“全国盆景看沭阳,沭阳盆景看周圈。”秋日清晨七八点,沭阳县新河镇周圈村的村部广场上,造型别致的盆景整齐排布,主播们架起手机直播带货——“看中哪盆,凑近给大家细瞧!”造型的巧思、枝叶的纹路在镜头前一览无余。作为“盆景淘宝第一村”,这里创造了惊人的数据:全国每3株盆景就有1株来自沭阳,而沭阳每3株盆景便有1株出自周圈村。

 盆景市集直播  马燕 摄 

数百年积淀:从“御赐珍品”到全民创业

车行半小时从沭阳县城抵达周圈村,沿途月季争艳、绿植苍翠,整齐的大棚与气派小楼间,点缀着包装、物流、花盆、花铲等配套店面。新河镇干部李梅介绍,全村1200余户中,560户投身盆景产业,2024年村民人均收入达4万元。一株株盆景铺就了周圈村的致富路,也带动全镇形成完整产业链,“每个环节都有从业者,大家都能分享盆景产业红利”。

周圈村的盆景传奇,离不开得天独厚的历史与区位优势。地处南北交界,沭阳自古便是花木中转站,为盆景培育提供了绝佳条件。周圈村的花木种植可追溯至明代,抗葡名将胡琏始建的胡家花园至今留存,而曾为康熙老师的胡简敬回乡守孝时,广植奇花异草并带回御赐地柏盆景“卧牛望月”,历经近400年风霜仍生机盎然。后人培育的“二龙戏珠”盆景,也已传承近200年,两款珍品成为胡家花园的“镇园之宝”。

世代相传的盆景技艺,让周圈村形成了以家庭为单位的生产销售模式。1996年网线接入新河镇,2007年周圈村涉足线上销售,迅速掀起“家家有网店、户户有项目、人人有钱赚”的创业热潮。周圈村的盆景成为村民“富口袋”的核心支撑。

遇“瓶颈”破局:从卖盆景到卖生活美学

然而,随着经济环境变化、市场竞争加剧,周圈村盆景产业也遭遇“瓶颈”,“以前有货源就不愁卖,现在得主动找渠道、做创新”成为盆景大户的新认知。面对挑战,镇村干部带领村民转变观念,开启从“富口袋”到“富脑袋”的转型之路。

诚信经营是破局的第一步。2021年起,新河镇落实县里的诚信标签举措,完善花木诚信经营户激励机制,规范行业乱象。诚信电商不仅赢得10万+粉丝,年销售额更是突破600万元,用口碑打开了市场新局面。

村集体也主动发力,与合伙人共建村办企业,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村集体年收入从2020年的十几万元增至2024年的75万元。镇村还在规划依托独特的花木资源禀赋,推动“农文旅”融合,实现集体与村民的双赢。

创新销售模式让盆景“触网”更接地气。村里搭建盆景长廊提供多元销售平台;村党总支打造直播大集,月均举办十余场,吸引本村及周边村民、主播。周圈村专人核查主播资质,筑牢诚信经营底线,让小盆景借“方寸屏幕”销往大江南北。附近双荡村的胡岗跃赶来参与,他说:“大集直播氛围好,农户不浮夸、价格实在,老百姓喜欢。”有着20多年盆景制作经验的他道出行业本质:“盆景最美是自然美,就相当于把大山的树微缩到了盆里。”人们对自然美的追求不变,只要质优价美、持续创新,便能打开市场。

 “一步一景”的九玖小院 

产业升级更要延伸价值链条。周圈村推动“卖盆景”向“卖风景、卖设计、卖服务”转型,“一步一景”的九玖小院应运而生。9个风格迥异的微型景观,涵盖现代园林、自然野趣、阳台空中花园等类型,就像可供欣赏的“样板间”,能让消费者直接复制到家。

为提升产品附加值,镇村组织工匠大师开展传帮带培训,江苏省乡村工匠名师、宿迁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传承人方武建成“一方园”技艺传习所,将自己发明的水旱盆景浅盆专利免费教给村民,帮助他们在直播中推广,让盆景技艺更好服务消费者,走进更多普通家庭。

 方武在修剪盆景 

从百年盆景传承到全民创业热潮,从市场瓶颈到转型破局,周圈村用诚信筑基、以创新赋能,践行着一条既“富口袋”又“富脑袋”的可持续发展之路。正如方武所言,随着人们生活水平提高,盆景这一朝阳产业还将走进更多家庭。

【专家点评】

特色农业转型升级是乡村振兴关键

特色农业转型升级是乡村振兴的关键。沭阳周圈村以“三新”破局:一是“理念新”,从卖产品转向卖美学、卖服务,延伸价值链,契合了消费升级趋势;二是“模式新”,推动农文旅融合,构建集体、匠人与农户利益共享机制,夯实了共同富裕基础;三是“路径新”,以诚信建设固本、数字技术赋能,拓宽销售渠道,确保了发展的可持续性。该转型激活了全民创业活力,促进物质与精神文明协同提升,为乡村振兴提供了可复制的实践样本。

(张良 江苏省社会科学院 农村发展研究所 副研究员)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马燕

摄影 于房浩

摄像 于房浩

剪辑 陈子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