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中心 > 江苏

启东抗战记忆丨抗战时期启海首个党支部的诞生与坚守

来源: 启东发布

2025-06-30 18:17:00

1939年,正值抗日战争的艰难岁月,中华大地战火纷飞,启海地区亦笼罩在日寇侵略的阴霾之下。彼时,中共江北特委委员洪泽率领的党的工作队,如同暗夜中的火炬,在启海大地积极开展革命工作。这支队伍不仅在抗战支队政工队内部悄然播撒革命火种,发展了陆恂如等同志加入党组织,还深入地方,敏锐地发现并培养了一批进步青年。李质信、蔡力平等七八位有志之士,毅然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启海地区革命事业的新生力量。

▲抗战时期,洪泽帮助启海地区成立第一个党支部。图为支部书记为蔡力平。

10月下旬,震惊启海的凤凰桥事件爆发,国民党反动势力的阴谋袭击,使得革命形势急转直下。11月,抗战支队政工队被迫有计划、有秩序地撤出启海地区。但革命的脚步并未停歇,撤离前,队伍精心部署,留下部分同志坚守原地,继续开展地下工作。其中,马世和等同志肩负重任,在永平乡这片土地上,争分夺秒地教育培养积极分子,为建立党组织做着最后的准备。

▲位于南通市海门区永平村的抗战时期启海第一个中共支部诞生地纪念标志。

1940年初,在最后一批政工队员撤离启海的前夕,一个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时刻到来——抗战爆发后启海地区的第一个党支部在永平乡正式成立。这是革命征程中的一座重要里程碑,标志着启海人民的抗日斗争有了坚实的领导核心。支部书记蔡力平以坚定的信念和卓越的领导能力,扛起了引领革命的大旗;组织委员徐立达严谨细致地组织各项工作,确保党组织的有序运转;宣传委员陆恂如凭借出色的宣传才能,将党的主张传递到群众心中。起初,由于条件艰苦,党组织的工作主要由赵毓华不定期前来指导。但为了更好地开展工作,支部成员迫切要求上级组织派人常驻。约在1940年5月,江北特委派出经验丰富的地下党员姚鲁常驻启海,为党支部注入了强大的领导力量。

从1940年1月建支到11月新四军东进的这段时间里,这个党支部宛如一颗顽强生长的种子,在启海大地深深扎根,茁壮成长。支部成员们不畏艰险,深入永平乡、聚星镇、南星镇、海复镇等地,积极开展群众工作。面对饱受战火摧残的农民,他们耐心宣传抗日道理,组织农民成立互助小组,共同抵御敌人的掠夺;对于渴望改变命运的妇女,他们鼓励妇女走出家门,参与抗日活动,成立妇女救国会,为抗战贡献“半边天”的力量;在小学教师群体中,他们传播进步思想,引导教师们将爱国教育融入课堂,培养学生的民族气节。同时,支部还将工作延伸到通师侨校、战地中学,与充满热血的学生们打成一片,组织读书会、演讲比赛等活动,激发学生们的抗日热情,从中培养积极分子,物色建党对象。

▲党支部在聚南镇开办了“福泰昌”南货店,作为党的秘密机关。图中后排左二为该机关的负责人陆恂如。

为了掩护党组织的活动,党支部精心谋划,决定由陆恂如和李质信在上和合镇开设“福泰昌”南货店。这家看似普通的店铺,实则是党的秘密联络点。店内,党员们巧妙地传递情报、商议工作,将敌人的动向和党组织的指示及时传达。此外,党支部还在海复镇开办了 “海星书店”。书店里,一本本进步书籍成为点亮人们心灵的明灯,吸引了众多青年前来阅读。在这里,青年们不仅汲取到知识的养分,更在潜移默化中接受了革命思想的熏陶。党支部通过书店,广泛开展青年工作,传播进步文化,为启海地区的革命事业培养了大批后备力量。

在那段艰苦卓绝的岁月里,启海地区的第一个党支部如同暗夜中的灯塔,指引着人民群众奋勇前行。尽管面临着敌人的残酷镇压和恶劣的生存环境,但支部成员们始终坚守信仰,以无畏的勇气和智慧,为抗日斗争的胜利默默奉献,为后续新四军东进及启海地区革命事业的蓬勃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来源:启东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