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中心 > 江苏

这一天,我们永远不能忘记!

来源: 镇江发布

2025-07-27 17:39:00

1950年

中国人民志愿军开赴朝鲜战场

浴血奋战两年零九个月

1953年7月27日《朝鲜停战协定》签署

抗美援朝战争胜利结束

197653名烈士

用生命写就了一部英雄史

1950年冬,中国人民志愿军跨过鸭绿江。黎民摄影,图片来源:中国军网

今天抗美援朝战争胜利72周年纪念日

铭记伟大胜利,捍卫和平正义

一起向英雄致敬!

三所里战斗:“铁脚板”和“车轮”的较量志愿军只能依靠自己的“铁脚板”三所里战斗是抗美援朝战争中一场关键的战斗,中国人民志愿军在此战中展现了惊人的速度和毅力。

1950年11月27日,中国人民志愿军第38军第113师从德川出发,向西南三所里迂回,堵截南逃的美军第九军。

中国人民志愿军第38军113师338团3营机枪连指导员 陈生秀:三所里地势位置很重要,敌人要撤退往南跑,或者是南边的敌人增援,都必须经过三所里,这是个必经之路。

抗美援朝初期,志愿军仅有很少数量的卡车,其中还有一部分被美军战机炸毁。以美军为首的所谓“联合国军”却凭借卡车、坦克等重型装备,在空中火力掩护下快速前进,相比之下,志愿军更多的只能依靠自己的“铁脚板”。“铁脚板”切断美军“钢铁部队”的退路急行军,要求以最快速度行军,一般在紧急情况下展开。急行军时速大概8千米到10千米,行军时间通常不超过3个小时。急行军一般要求轻装前进,快速移动。强行军,更注重行军强度和耐力。强行军没有严格的速度要求,但要求在恶劣环境和紧急情况下进行高速度、长时间连续行军。行军距离通常在50千米以上,甚至超过100千米。

113师进行了强行军奔袭三所里,仅用14个小时,穿插72.5千米,随后快速投入阻击美军第九军的战斗中。

中国人民志愿军第38军113师338团3营机枪连指导员 陈生秀:出发在路上,不管遇到多少敌人,没有权力停下来,到了三所里,任务就是要堵住敌人,就是剩一个人,也得堵住。

三所里战斗对第二次战役西线作战的胜利起到重大作用。志愿军的“铁脚板”切断了美军“钢铁部队”的退路,创造了轻步兵战史上的奇迹。长津湖战役:步枪 手榴弹 VS 火炮 坦克零下40℃ 10余万人“迂回切断 包围歼击”长津湖战役,也是“迂回切断、包围歼击”战法的胜利。但与三所里战斗不同的是,除了大兵团的长距离行军,还有酷寒天气的考验。

志愿军第9兵团翻山越岭,隐蔽接敌。极寒天气中,志愿军在雪中躲避敌人的侦察,以雪止渴,以冻土豆充饥,志愿军最终凭借钢铁意志抵达预定地点。

志愿军10余万人大范围穿插、迂回、包抄,并经过一夜的激战,将美陆战第1师和步兵第7师一部分别包围于柳潭里、下碣隅里、新兴里等地,形成分割围歼的有利态势。靠步枪、手榴弹歼灭美军王牌“北极熊团”1950年冬天,多支精锐营连组成的美军王牌“北极熊团”驻守长津湖。志愿军第9兵团决定,由第27军担负歼灭被包围于新兴里地区美军王牌“北极熊团”主力的任务,生擒“北极熊”。

承担突击任务的志愿军,仅拥有少量迫击炮和重机枪。而美军却拥有大量的火炮、坦克等重火力装备。11月27日,志愿军夜袭新兴里阵地,撕裂美军防线。

中国人民志愿军第9兵团摄影记者 张崇岫:我们当时没有重武器,没有坦克,没有飞机,我们只有步枪和手榴弹。

在零下40℃严寒中,志愿军各部协同作战,经过五天五夜激战,志愿军缴获“北极熊团”团旗,创造轻步兵歼灭现代化装甲部队的战争奇迹。马良山之战:志愿军重型装备上战场“钢铁意志”与“钢铁洪流”迸发强大力量随着重型装备陆续出现在抗美援朝战场上,中国人民志愿军的“钢铁意志”与“钢铁洪流”迸发出强大力量。

1951年11月马良山之战,志愿军充分发挥坦克直瞄射击精准快速的特点,对敌人阵地上的明碉暗堡,进行“定点清除”。

时任中国人民志愿军坦克第1师司令部机要科长 王文学:我们也对准敌人的碉堡,直接瞄准射击,打得也特别痛快,一炮一个。

在57门火炮、10辆坦克的支援下,3个步兵营的兵力向马良山发起大规模反击作战。坦克压制并摧毁敌方重要火力点,灵活机动的志愿军步兵与坦克配合前进,打破敌方的堑壕防御,以极其高效的方式,冲破防线,这样的进攻速度,甚至让美军感到惊讶。

马良山之战,坦克1团2连和402号坦克,荣立集体二等功。72年过去了今天我们可以告慰那些长眠在地下的烈士们:经历过抗美援朝战火洗礼的中国正意气风发行进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新征程上!

来源:新华社、中国新闻网、央视新闻客户端、中国新闻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