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中心 > 江苏

常州“空中之眼”,起飞!

来源: 常州发布

2025-07-28 17:10:00

7月16日,临近中午,武进区城市运行管理中心楼顶的无人机机舱,只见红灯闪烁三下,一架搭载红外镜头的无人机便腾空而起。随着它沿着湖塘河精准地向前飞行,实时画面投射在城运中心指挥大屏上。

“过去操作无人机,需要在现场手持控制器,机器的飞行范围也受限。”城运中心无人机操作员郑佳磊一边介绍,一边在指挥大厅通过笔记本电脑远程操控无人机执行全域范围的巡查任务。

装备进化

带来了治理方式的革新

和治理效能的提升

“从‘人追河道’到智能治理,如今,上百条河道的巡查周期从过去的3天压缩至短短数小时。”武进区数据局党组成员、区域社会治理现代化指挥中心主任巢鹰盯着屏幕上实时回传的飞行影像说道。2024年至今,通过多频次航飞数据比对,几十处河道问题被精准捕获,水面漂浮物、隐蔽排污口无处遁形。

当前,武进将全域划分为437个空中飞行网格,编制完成低空感知13类36项能力图谱,在“天眼”巡查指挥调度平台汇聚了全区31台固定式无人机机舱、2台车载式无人机机舱和12台固定翼、多旋翼特种无人机资源,有效形成了“天眼”巡查全区域、全时段作战局面。一次飞行采集的数据,可同时服务于资规、住建、水利、环境、公安、应急等多个管理部门的工作需求。截至目前,武进区共执行各类航飞任务1486架次,累计发现各类疑似问题2573件,大大节省了城市治理成本。

在溧阳

无人机巡查更是帮助预防了一起森林火情

“无人机巡林更加高效安全、定位更加快速精准、扑救更加智慧科学。”溧阳市城运中心副主任夏天告诉记者,无人机搭载的可见光和热成像镜头,可以实时识别、捕捉森林中的火点和烟点,特别是在黑夜,能精准发现肉眼无法觉察的信息,解决了传统巡查模式下护林员看到烟找不到火的问题。

夏天调取

7月16日晚7时25分的飞行记录:

资规部门高空视频监控发现一处疑似林区火情,城运中心立即遥控该火点附近的无人机起飞前往现场核查,在红外热成像镜头下,火点情况一览无余。无人机传回的画面可供应急、消防、资规等多部门实时共享,同步精准掌握现场情况。经研判,该烧荒点位距离林区较近,引发林火风险较高,根据无人机推送的定位导航信息,相关部门工作人员“按图索骥”快速赶到现场联合处置,在火势尚未蔓延时就将其成功扑灭。

上午扫描河道隐患、中午参与森林防火巡查、傍晚监控工地扬尘……一架无人机正将城市治理的维度拉高,推动其迈向“全域感知、实时响应、智能决策”的新阶段。

常州是全国首批实现低空区域网络商用落地的城市,去年出台的《常州市低空经济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方案(2024—2026年)》,更是明确将“丰富政府公共服务场景”列为应用场景搭建工程重点任务,并提出构建覆盖全域的低空智联网和200个左右起降场(点),从政策层面为无人机赋能城市治理提供了有力支持。目前,全市各地正从实际出发,积极探索实践,加快积累经验。

与此同时,新的问题也不断浮现——部分区级平台尚未接入市级系统,影响全域响应速度,应如何打破数据壁垒?不同类型的无人机发生空域冲突时,该如何保障飞行安全?只有制度匹配跟上技术迭代的步伐,区域化的成功探索才能有效转化为全域性的治理突破。

下一步,市、区两级相关部门将进一步统筹需求与资源、协同推进体制机制创新,让无人机这个“空中之眼”真正成为驱动城市治理现代化的核心引擎。

来源:常州市新闻传媒中心

记者:谢维娜 余本新

通讯员:数据轩

视频:李引霈 陈华兴 谢维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