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河畔的青春对话:聆听永不褪色的“红”
来源: 紫牛新闻
2025-07-29 21:01:00
运河的水,静静流淌过江苏宿迁来龙镇的岁月,宿北大战纪念馆肃穆矗立于此。近日,南京财经大学新闻与文化传播学院“古运新声”大运河口述史暑期社会实践团队踏访这片热土,聆听运河萦绕的红色记忆。
在来龙社区,96岁的赵光荣老人向学子讲述了他那段“死而复生”的传奇。当采访同学拿出资料轻声询问“赵华美”这一人名时,老人的手指划过纸张——这正是他曾经的名字。当年重伤濒死的他被误报牺牲,命悬一线之际被紧急送往医院。从鬼门关挣扎回来后,他毅然改名“光荣”,这个新名字,承载着他以余生续写的光荣使命。
赵光荣老人和他的荣誉勋章
赵光荣老人和采访学生合影
赵光荣的故事,是血与火中不屈的象征。而同样在运河之滨的烟火日常里,团队还记录下徐秀英老人的传奇。16岁的她从徐州迁至宿迁,便悄然投身地下工作。学生们好奇地问起那段岁月里最难忘的事,老人回忆道:“支援部队,做过鞋衣服,给他们送过饭……”更令人动容的是,建国后一次党员会议,她惊讶地发现,与自己朝夕相处的丈夫竟也是潜伏在暗处的同志,双方从未提及这一身份,却共同为同一个信仰而奋斗。这份埋藏多年的忠诚,在倾听的学生心中刻下深深烙印。
徐秀英老人、赵书记和采访学生合影
在来龙镇运河侧畔的柤口城村,朱建早老人向学生们展示着身上的伤痕,诉说着烽烟往事。连云港费家岭战役的惨烈永生难忘:全班战友在他眼前壮烈牺牲,唯余他一人独活。渡江战役中左肩中弹,无麻药取出子弹的剧痛,留下了至今明显的一肩高一肩低的伤残烙印。这份意志也融入了日常——儿媳妇告诉团队,老人即使在寒冬腊月,也习惯用刺骨的冷水洗澡,军人淬炼的筋骨未曾改变。
朱建早老人和采访学生合影
而在朱大余老人的记忆深处,是更辽阔的战场图景。当战火烧到鸭绿江畔,他随军入朝作战。 “天上飞机,地下大炮,海里兵舰……我们就靠人命去堆!”老人语调陡然升高,“哪怕死光,只要胜利!” 当一位同学追问起“代价”时,老人沉声道:“胜利都是拿生命堆出来的。”
朱大余老人和采访学生合影
如今在宿迁来龙,“古运新声”团队的年轻身影,成为连接历史与当下的桥梁。他们聆听、记录、传播。泛黄的历史记忆通过新一代的讲述传承守护着那段烽火岁月。赵光荣改名重生的意志,徐秀英双重的忠诚,朱建早满身战伤的沉默,朱大余“拿命堆胜利”的铿锵——老兵们用生命刻下的印记,已融入城市血脉。
行走在今日安宁富庶的宿迁,那些被年轻心灵触碰、深藏于街巷的烽火记忆,驻足于记录着地区革命斗争的宿北大战纪念馆,仍在无声诉说:英雄的土地上,红色基因于新时代绽放着不灭的光芒,也在倾听与对话中,向未来传递。宋圳
校对 潘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