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中心 > 江苏

他们的战场!

来源: 海安发布

2025-08-01 16:02:00

【编者按】

历史不会忘记,山河永远铭记。

1937年7月7日,日本侵略者悍然发动“七七事变”,中国军民奋起反抗,拉开全民族抗战的序幕。

王承坚、刘学坚、朱凤才——这三位老兵,是千千万万抗战将士的缩影。在民族存亡之际,他们以青春热血捍卫山河,用血肉之躯守护家国。如今虽已白发苍苍,但他们的目光依旧坚毅如初。岁月在脸庞刻下道道皱纹,每一条都是无言的勋章。

烽火铸丰碑,盛世念忠魂。

今天是“八一”建军节,今年也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海安发布”推出特别策划《他们的战场》,让我们聆听三位老兵的抗战故事,在字里行间重温那段烽火岁月里的不屈壮歌。

1945年,十五六岁的王承坚脸上还带着青涩,便毅然加入新四军,成为一名见习医生,直面战争与死亡。小小的双手,在无数次包扎与救治中,磨炼得越发镇定。

▲ 王承坚年轻时照片

一次行军途中,部队在一处小道休整,谁也没料到,这里即将成为战友们的长眠之地。第二天,王承坚和同志们接到命令重返此处。“掀开路边的稻草,下面是我们军队牺牲的战友们。我们怀着悲痛的心情,把这些战士的遗体清理干净。”王承坚说,泪水在眼眶里打转,战争最残酷的模样,就此刻进了他的生命,也埋下了一生难忘的痛。

▲ 视频资料来源于网络

1945年8月15日,“日本无条件投降”的消息炸开时,王承坚站在人群里,心潮澎湃,他把帽子向天上扔,和战友拥抱,高兴地喊着“我们胜利了!”。多年后,这段记忆仍然历历在目。后来,他从医生到院长,从建设局到环保局,一辈子与“守护”打交道——守护生命,守护家园,就像当年守护那些战友,也守护着那段不能忘却的记忆。

如今提起那段岁月,96岁的他红了眼眶,一句“和平不是天上掉下来的,是他们用命换的”,道尽了烽火岁月里最深的感悟。

现在,王承坚喜欢带着摄像机到处拍摄,拍云、拍荷花、拍美丽的海安。他说:“现在的生活简直像梦一样美好,我要抓紧一切时间,把祖国的大好河山记录下来。”

今年97岁的刘学坚,参军时还是个半大孩子。日军扫荡下,民不聊生,是共产党的军队收下了他。因为识字,刘学坚被安排当了卫生员。“部队教我知识,给我饭吃,我就为战友疗伤,跟着大伙赶鬼子!”他总这样说。

战争的残酷来得猝不及防。一次行军中,刘学坚不慎陷入敌人的包围圈。“抓活的!”敌人的喊叫像毒蛇的信子,舔舐着他的后背。慌不择路间,他冲进一户农家,对着陌生的老爷爷“咚”地跪下:“就说我是您儿子,求您了!”老爷爷一把将他搂进怀里,粗糙的手掌按住他颤抖的肩膀。敌人探头看了看,见是个半大孩子,骂骂咧咧地走了。从鬼门关逃回的那一刻,他攥紧拳头:是老百姓的善良,是共产党的指引,让他活了下来,这段生死瞬间也成了刻在骨子里的印记。

从泗阳的战壕到海安的药厂,他做了一辈子卫生与医药工作。尽管年事已高,精力大不如前,刘学坚却始终闲不住。他亲手绘制了一本精美的医疗保健书籍,不仅向朋友们普及健康知识,还常常和大家一同锻炼,发挥老战士的“余热”。

有人问他为啥总那么拼,他总说:“我的一切都是党给的,不做点事,对不起良心。”那句脱口而出的“共产党万岁”,不是口号,是穿越生死的信仰,也是对那段记忆最赤诚的回应。

“那一天,我们接到紧急命令,保护马塞同志撤离。”今天98岁的朱凤才提起这段历史,眼神依旧坚定。马塞(又名马赛),原名马文霞,1938年投身抗日救亡活动,194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在新四军“联抗”部队担任文化教员、政治指导员等职,是抗日宣传与群众工作的骨干。

“当时,我们一个班被敌人一个连包围,情况太危急了!”朱凤才心里只有一个念头:“拼了命也要护着马塞同志!”他一头扎进马沟村的水里,枪子在耳边呼啸。一个猛子游出很远,敌人终究没能追上,他成功冲出了包围圈。

▲ 人民群众积极运送支前物资

上岸后,他立刻找来人,用门板抬着马塞同志往后方医院跑。这时,他才发现,自己因为游得太急、太久,累得浑身像散了架。那天之后,马沟村的河水成了他记忆里的坐标——那里有他拼尽全力的守护,有一个战士最本能的担当,更有一段永远鲜活的过往。

战争结束后,从警卫员到发行组长,从邮局到工厂,他干一行爱一行。朱凤才的生活很朴素,他最珍爱的是自己抗战时获得的勋章,总是一遍遍不厌其烦地擦拭着。没人时,他会望着姜堰到白米的方向出神,马沟村的水还在流,传唱着当年那段可歌可泣的故事。

他们的故事里

没有惊天动地的豪言

只有以血肉写就的忠诚

如今他们已经老去

岁月在脸上刻满皱纹

可那些在生死间沉淀的记忆

依然清晰如昨

或许我们记不住他们所有人的名字

但该永远记得:

今天的和平

是他们豁出命

一寸一寸挣来的

向老兵们致敬

向永不磨灭的烽火记忆致敬

▎融媒体记者:黄荣华 徐 蓓 陆悠荧

▎海 报:张丽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