仰望星空,脚踏实地: 星河实验小学“博物馆里的思政课” 让航天精神照进现实
来源: 紫牛新闻
2025-08-04 20:41:00
“你们知道火箭冲出大气层时,返回舱会烧到几度吗?”“如果宇航员突然受伤,是否可以用3D打印的组织来治疗。”一群来自常州市武进区星河实验小学的孩子,在北京航天研学途中接连“发问”,令带队老师与讲解员连连惊叹。在中国航天博物馆、中国科学技术馆、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等“硬核场馆”中,他们亲手组装卫星模型、模拟无人机操控、沉浸体验航天服、向航天员提问,并用自己的笔记、作品和发言交出了属于少年的“思政答卷”。
记者注意到,这群孩子不是走马观花的“参观者”,而是勇敢提问、用心记录、激发想象的“小小探索者”。星河实验小学庄惠芬校长说:“这不只是一次旅途,更是一次价值认同的过程。航天精神,从不是写在展板上的词语,它正在孩子们的行动中生长。”
在中国航天博物馆,感受“归来的英雄”与火箭精神
进入中国航天博物馆,孩子们第一眼就被斑驳的返回舱和雄壮的火箭模型震撼——那些被烧蚀高温洗礼的焦痕,不是岁月的陈迹,而是英雄归来的荣光。
在王君毅老师的讲解下,队员们认识了航天服的每一个零部件,理解了隔热材料、生命保障系统的科技细节。“原来航天服不是‘太空制服’,而是救命铠甲!”四(6)班学生范馨匀认真记录。
对于首批航天员赵传东老师的亲临讲述,许多孩子印象极深。一位同学提问:“您怕过吗?”赵老师坦言:“怕,但使命比恐惧更重。”这句朴实却滚烫的话,深深烙在孩子们心中——“原来英雄不是不怕,而是勇敢面对。”另一位学生在笔记中写下。
庄惠芬校长在采访中表示:“在这里,孩子们理解了什么叫‘为国铸剑’。展品后面是科技攻坚,是几十年如一日的韧性、团队的协作和对生命的敬畏。”
军事博物馆中,体悟“铁血信仰”与家国担当
如果航天博物馆展示了中国人的“问天之志”,那么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则让孩子们深刻体会到“为国之战”。
步入大厅,红旗-2导弹、轰-6轰炸机、“东风一号”导弹等标志性武器装备无声地讲述着共和国的荣耀。队员胡若涵在学习手册中写道:“和平的天空,需要强大的盾牌来守护。”
在庄逢甘院士的展板前,孩子们静默驻足。这位航天动力学奠基人曾用算盘打出火箭轨迹,“那种‘做豪杰事’的精神是我们庄氏家训里最鲜明的一笔。”庄校长动情地说。
“我看到一个银色火箭模型,旁边写着它就是飞向太空的‘长征一号’,原来书本上的句子是真的!”四(6)班陈琦这样表达他的震撼。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体验馆中,亲历“科技为人”的价值实践
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安全教育体验馆,孩子们体验了模拟地震逃生、灭火操作、人工急救、触电应急等多个项目。
“当我按压那个模型人的胸腔时,我第一次知道救人是一种智慧的坚持。”四(6)班薛珺慈说道。模拟逃生时,孩子们争先恐后地躲进生命三角区;在灭火模拟中,他们熟练地辨别火源类型,冷静“操作”灭火器。科技不再是纸上谈兵,而成为生活所需、生命所系。
“安全教育和科技教育应该并重。”庄校长认为,“‘科技为人’‘科学护人’才是未来教育该有的样子。”
在航天宏图、科技馆与“北斗星下”的MR世界中奔跑
当孩子们戴上MR眼镜,隔空捏起城市建筑块时,发出了一阵阵惊叹;当他们用手控机械臂模拟组装“天宫空间站”,整个体验区沸腾了。
“当我‘飘浮’在太空,看着地球缓缓转动,我真的理解了‘地球家园’有多珍贵。”一位学生动情地说,“那一刻,我鼻子有点酸。”
在航天宏图和一颗星研学基地,孩子们亲手组装微型卫星模型,从板材到螺丝,每一个动作都饱含敬意。“我手汗很多,螺丝拧不紧,最后是同伴帮我一起完成。”四(6)班李同学说,“我学会了坚持,也学会了协作。”
“仰望星辰,不忘脚下”:一堂打通认知与情感的行走课程
星河实验小学此次研学不仅在知识层面拓展了学生的视野,更在情感层面引发了理想认同。队员陈琦感叹:“我在博物馆看到的院士爷爷小时候也在常州奔跑,我们也可以去追星辰大海。”
庄惠芬校长总结:“这是一场打通认知与情感、连接历史与未来、融合家风与国风的行走思政课。孩子们不仅收获了科技素养,更种下了心中的信仰之种。”
正如赵传东老师写给孩子们的寄语:“愿星河学子胸有凌云志,手可摘星辰。”这一句,是这次航天研学最好的注脚——星河娃们,在星光下出发,也终将星光满载归来。
值得一提的是,一些原本对科技“没兴趣”的女生,在动手组装卫星模型后爱上了“工程”。李同学曾说“科技是男生的事”,但这次,她的模型最精巧、精度最高,她在结营仪式上说:“我也可以像王亚平老师一样,在太空里给大家上课。”
庄惠芬校长坦言:“这不是一次旅游,而是一场教育转折。”她感受到,这群十岁的孩子,正在一步步用自己的方式“靠近星辰大海”,并在真实的感动与体验中,确立自己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郭靖宇
校对 陶善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