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宿迁两座罕见鱼形古墓引发网友热议,造型为何如此别致?专家揭秘
来源: 紫牛新闻
2025-08-11 15:30:00
近日,一条“宿迁发现两座罕见鱼形墓”的消息在网络上热传,其别致的造型引发网友热议。记者了解到,这两座整体造型似鱼的南宋(金)时期砖室墓,确实是在宿迁发掘的,鱼形墓因墓葬的整体造型似鱼而得名,在古墓中极为罕见。考古人员表示,鱼形墓应与中国鱼文化的传统密切相关,还可能受佛教文化的影响。
三台山公园鱼形墓
两座鱼形墓已整体迁移进行保护
8月11日上午,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来到宿迁市博物馆,见到了两座采用“悬空式”整体迁移的方法迁移至宿迁市博物馆进行保护的鱼形墓。
第一座鱼形墓是在2015年由南京大学、宿迁市博物馆联合考古队在三台山森林公园建设工地内发掘的。这座保存完好的鱼形墓墓室南北走向,长约2.3米,宽约0.6米,墓顶距地表约0.4米。墓葬构筑方式是先开挖墓圹,在墓底部用6层长方形砖顺铺,错缝叠砌,构成墓室主体结构,6层砖均向内倾斜且逐层内收。墓室自中部缓缓向两侧收窄,至两端则微妙地向外延伸,勾勒出一条流畅的“S”形曲线,精准地模仿了鱼体优雅的弧度。
墓室南端精心铺设了4层丁砖,其上小心翼翼地叠置着一件白釉碗与一件酱釉罐,分别象征着“鱼头”与“鱼眼”。墓室北端,工匠巧妙地利用碎砖拼凑出栩栩如生的“鱼尾”形态,其分叉结构清晰可见,仿佛一条真正的鱼在静谧中轻轻摇曳。墓室顶部每两块青砖交叉斜置呈“V”形,用以封闭墓口。
在“鱼腹”与墓顶“V”形结构之间还夹一层顺铺砖块,模拟鱼的腹鳍。整条“鱼”比例协调,栩栩如生,其整体造型与生活中常见的鲤鱼形态最为接近。考古人员根据两件随葬器物初步判断,这座鱼形墓年代为南宋(1127—1279年)或金(1115—1234年)。
宿迁学院新校区鱼形墓
第二座鱼形墓是在2023年由徐州博物馆、宿迁市博物馆联合考古队在宿迁学院新校区建设地块内发现的。这座鱼形墓位于第一座鱼形墓西北方向约5公里处。两座鱼形墓的砌筑方法相似,但结构有较多区别。这座鱼形墓砖砌墓室长2.4米,最宽处位于中部,宽1米。墓室由4层青砖顺铺,错缝叠砌,不像第一座鱼形墓有明显的鱼体柔美弧度,也缺乏鲜明的“鱼头”“鱼尾”造型。仅在象征“鱼眼”之处,置有一件白釉瓷碗。“鱼头”位于青砖之下,尚叠压着带系灰陶罐与白釉瓷碗各一件。
这座鱼形墓墓顶以单块砖交叉斜置,构成“V”形结构,中部砖块已有塌陷之状。墓室中部及“鱼头”位置,则置有数块与墓室方向垂直的青砖,或意在模拟“鱼鳍”之态。整体而言,第二座鱼形墓造型不如第一座形象逼真。
鱼形墓造型有着美好的寓意
宿迁市博物馆陈列部主任伍苏明介绍说,此种造型的墓葬在全国都极为罕见,砌筑成鱼形状的设计,反映了鱼在中国文化中象征着财富、吉祥与和谐的寓意。
宿迁学院新校区鱼形墓出土的白釉瓷碗
“因为鱼与人们的日常生活联系紧密,鱼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始终扮演着重要角色,被赋予诸多寓意。鱼谐音‘余’,象征年年有余。鱼多籽,繁殖迅速,生命力强,故又作为生育崇拜的对象。” 伍苏明介绍说,随着古代科举制的设立和完善,鱼崇拜与科举中第的愿望相结合,逐渐衍生出“鱼跃龙门”之说,鱼寄寓了人们金榜题名、实现阶级跃升的渴望。直至今日,鱼纹饰仍是剪纸、年画、雕刻等民间工艺品重要的创作灵感来源。
据伍苏明介绍,墓葬中出现“鱼元素”可追溯至新石器时代,并在此后以各种形式存在于墓葬中。此外,佛教在东晋南北朝时期迎来较大发展,与此同时鱼纹饰与佛教融合,以新的表现形式出现在墓葬中。
鱼形墓应是北方草原文化影响下的产物
伍苏明介绍说,宿迁发现的两座鱼形墓年代推断为南宋或金代。此时南北两大政权隔淮河对峙,宿迁地处交界之地,地域归属不定,但绝大多数时间属金或金控制下的伪齐政权管辖。这一时期墓葬中鱼的形象,以及与鱼有密切联系的摩羯形象多流行于北方,故推断两座鱼形墓应是北方草原文化影响下的产物。
鱼形墓还可能与当时佛教盛行密切相关。金朝统治者极度崇教,兴建佛寺、施舍财物、编刻经书,这一风气也必然会影响到其管辖下的宿迁地区。此时宿迁地处宋金战争前线,战争频繁,加之黄河夺泗入淮,给泗水河畔的宿迁带来严重水患。由于屡遭兵燹和饱受黄河泛滥之苦,宿迁地区一派萧条凄凉之景。
“民众面对无力扭转的社会现状,只能将希望寄托于佛教,祈求来世的福祉。墓葬被砌筑成鱼的形状,无论是受到吉祥八宝中双鱼纹饰的启发,还是摩羯纹的流行影响,其背后都蕴含着佛教文化的印记,寄托着逝者在鱼的引领下,来世得以超脱,获得美好命运的愿望。” 伍苏明说。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高峰
校对 潘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