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江市创建“枫桥式人民法庭”,绘就乡村振兴法治新图景
来源: 紫牛新闻
2025-09-27 15:36:00
乡村全面振兴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篇章。近年来,镇江法院以“枫桥式人民法庭”创建为契机,持续强化人民法庭政治建设、执法办案、源头治理、群众工作等各方面成效,倾心守护稻浪翻金,瓜果飘香的美好“枫”景。2022年以来,镇江市全市人民法庭累计新收一审民商事案件57230件。
现场
聚焦产业振兴 纾困解难护发展
今年年初,镇江中院将“加强法庭建设 助力乡村振兴”作为本年度“政法惠民实事”项目重点推进。在该项目的牵引下,各家法庭因地制宜,在联调联动中共促“无讼村居”建设。
某村委会将草莓大棚租给承包大户,本想双赢致富。起初大棚生机勃勃,“红果绿果,长势喜人”,却因市场波动陷入困境。承包户血本无归,村委会收不到租金,矛盾如“地里的杂草”般疯长。
句容法院白兔法庭没有一判了之,而是把巡回审判开到村委会,组织双方“说理儿”。法官像“懂农业、通人情的调解员”,帮双方算经济账、时间账:“农时不等人,尽快解决才能减少损失!”引导他们向前看,抓住“和合”关键。
最终双方互谅互让,达成调解:合同解除,承包户支付欠租,村委会给予宽限并收回大棚,立刻准备下一季种植。这场纠纷以“好聚好散”告终,土地重焕生机,“和合”真正实现了“莓美”!
今年以来,白兔法庭与葡萄、草莓合作社共建“涉农纠纷”诉调对接机制,规范产业合同286份,减少纠纷68%。
丹阳某科技公司因经营困难降低职工工资,引发12名老员工不满,向丹阳法院丹北法庭提起劳动仲裁。
“希望劳企双方能够化解矛盾,共克时艰。”承办法官通过耐心调解,向双方释明法律规定和企业困境,最终在开庭前,部分职工与企业达成协议,重返工作岗位;其余职工在庭审后与企业和解,获得补偿后解除劳动关系。
这起劳动争议圆满解决,既保障了劳动者权益,又帮助企业留住了人才,实现了劳企双赢。
丹北法庭建立了辖区汽车零部件行业重点企业名单,逐一走访、调研、了解企业经营法律需求,对企业经营中可能存在的法律风险及时给予提示。丹北法庭依靠纠纷分流过滤和多元化解机制及时化解合同纠纷、劳动争议案件,被江苏省高级人民法院授牌“服务乡村振兴实践基地”。
现场
培育乡村文明 法润乡风促和谐
国家级生态村、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中国最美乡村……一幅幅乡村振兴的美丽画卷在镇江的土地上缓缓展开。然而,绿水青山离不开司法护航。镇江经济开发区法院北固山环境资源法庭自2024年成立以来,实行环境资源刑事、民事、行政案件“三合一”集中审理模式,审结多起环境案件。
2023年,王某、龙某采用鸟叫声诱捕国家保护动物黄豆鸟上百只,并通过微信群视频招揽买家非法获利。北固山环境资源法庭当庭宣判,二人分获有期徒刑及拘役、适用缓刑,并被没收违法所得、赔偿生态环境损失。
“我深刻认错,愿承担法律责任,并以我为戒!”被告人杜某因污染环境,在北固山环境资源法庭判决的刑事附带民事公益诉讼案中,被判处有期徒刑、罚金并公开道歉,让破坏者偿还“生态债”。
镇江法院联合市生态环境局、江阴市人民法院等13家单位成立镇江世业洲环境资源司法修复基地。基地建成以来,积极开展环保法治宣传教育等工作,已开展增殖放流3万余尾鱼苗,举办“生态林”建设与生态环境法律讲堂首期活动,每年为大约13万人次学生提供生态文明实践教育,助力社会大众深刻理解生态文明建设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俗话说“远亲不如近邻”,良好的邻里关系是乡村文明的基石。
“我在自己家地里种树,有什么错?”面对西邻武阿姨要求修剪树枝的请求,汪大爷理直气壮。三十多年的老邻居,因院里日渐茂盛的树木红了脸——枝叶不仅遮挡通道,更伸进武阿姨家院子,影响采光。多次协商未果后,武阿姨一纸诉状告至扬中法院新坝法庭。
承办法官常红勘查现场后,耐心向汪大爷释法说理,同时找到其明事理的儿媳协同沟通:“树木种在院里没错,但权利行使不能越界影响他人。”最终,汪大爷点头同意修剪。当天下午,在其子女协助下,越界树枝被一一修剪整齐。阳光重新洒进院落,武阿姨舒展眉头,当场撤诉。
这起纠纷的化解,不仅明确了权利边界,更延续了以和为贵的传统美德,让法治清泉润泽乡风民情。
现场
深化代表联络 聚智赋能增实效
于细微处听民声,于关键处聚民智。京口法院谏壁法庭创新性建立人大代表参与巡回审判机制,主动将关乎百姓权益的案件纳入人大代表旁听庭审“菜单”,让人大代表与人民群众一同旁听巡回审判。
在一起继承纠纷案中,被继承人房产证姓名与户籍、遗嘱不一致。谏壁法庭承办法官通过巡回审判,对乡村中因种种原因导致户籍、身份证、房产证姓名不一致情况引起继承纠纷可能的裁判走向,进行了释法说理、解释说明,最终各方认可被继承人的身份,达成调解协议,纠纷圆满化解。
巡回审判深入田间地头,让老百姓看见审理过程,达到了‘审理一案、教育一片’的效果。
自2022年7月辛丰法庭在全省率先设立“人大代表联络工作站”以来,镇江法院上下联动、一体推进“人大代表联络工作站”建设,让代表履职和法院接受监督在“双向奔赴”中实现“同频共振”。
三年来,全市15家人民法庭“人大代表联络工作站”实现全覆盖,390余名人大代表参与58场次“服务乡村振兴法庭行”活动,为践行新时代“枫桥经验”书写“镇江答卷”添上厚重一笔。
“我的房子租给你,现在全烧了,你得负责!”“房子电路有问题才起火,我的损失找谁算?”房东老郑和租客梁老板因仓库火灾对簿公堂,互索赔偿20余万元。
考虑到纠纷涉及乡村关系与企业经营的双重属性,辛丰法庭人大代表联络工作站精准匹配具有公信力的两名人大代表参与调解。为了软化对立情绪,法官厘清法律争议,代表聚焦情理疏导与损失核算,发挥“群众贴心人”的天然优势,为解纷架起顺畅沟通桥梁,形成“法理+情理”双重疏导合力。
“与其耗时耗力鉴定追责,不如共担损失,尽快重建!”经过多轮沟通,双方终于达成和解:梁老板支付8万元,老郑不再追究其他损失。签订协议时,梁老板当场转账。
“作为人大代表,我特别赞赏法院在司法民主化方面的探索。通过人民法庭人大代表联络工作站等平台,广泛听取民意、汇聚民智,让司法工作更好地回应人民群众的期待。这种开放互动的做法,不仅增强了司法的公信力,也丰富了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实践。”9月19日,在第八个“中国农民丰收节”前夕,全国人大代表魏巧对镇江法院代表联络工作表示肯定。
通讯员 夏蕾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姜天圣 万凌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