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中心 > 江苏

这个假期,海门的文化场馆为何如此动人?

来源: 海门发布

2025-10-07 20:35:00

月满中秋

文润东洲

当中秋的月光洒在张謇故里的青砖黛瓦上

当国庆的欢歌回荡在江海平原的阡陌之间

海门的多处文化地标正以各自的方式

共同编织这座城市的文化记忆

“不仅能让孩子们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还可以度过难忘的亲子时光。”图书馆的活动在家长圈内广受好评。

10月4日下午,在海门区图书馆少儿馆一楼国学室,一场关于月亮村的奇遇正在上演。20余组家庭沉浸其中,孩子们跟随《从前有个月亮村》的绘本故事,走进那个充满温暖与勇气的奇幻世界。关于成长、勇气与爱的种子,悄然播撒进心田。一双双专注的眼眸闪烁着,时而因惊奇而睁大,时而因感动而柔软,闪光的眼眸里,倒映着千年月光;翻动的书页间,流淌着文化血脉。

亲子手作环节里,另一种传承正在指尖绽放。洁白的冰皮在稚嫩的小手中揉捏成型,甜香的馅料包裹着团圆的期盼。当模具压下的瞬间,不仅塑造出玲珑的月饼,更印刻下这个秋天最温馨的亲子记忆。

10月2日下午,图书馆还将诗意带进了商场,以诗为媒,2025“我们的节日·中秋”少儿经典诗文诵读比赛为市民们上演了一场文化盛宴。在大有境购物中心的中庭,二十组小选手用清澈的嗓音吟诵千年诗篇。《春江花月夜》的婉转,《我心中的中国月亮》的深情,让现代商业空间瞬间化作诗意流淌的江河。

海门科技馆里,一场横跨五千年的文明探索正在热烈进行。在这里,孩子们既能触摸最古老的智慧,也能体验最前沿的科技。

在“文化传承线”的时空走廊里,锤錾叮当声中,铜版敲画艺术焕发新生。孩子们亲手打磨的每一道纹路,都在诉说着“工匠精神”的永恒价值。而在瓦当古法香牌制作区,氤氲的沉香里沉淀着“天人合一”的古老智慧,让《考工记》的训诫在指尖重生。

“科技艺术融合线”则展现了海门创新的脉搏。水拓丝巾制作区,颜料在水面绽放出“天水碧”的清新、“暮山紫”的典雅,每条丝巾都是一幅流动的江南水墨。更令人惊叹的是木拱桥搭建体验,孩子们在榫卯结构的拼合中,感受着从《天工开物》到“中国制造”的薪火相传。

最让孩子们驻足的是“会唱歌的‘吧唧’”展区。从沙子到芯片的神奇蜕变,展现着中国制造的硬核实力。当亲手制作的NFC徽章唱出悦耳旋律,科技的种子已在心田生根发芽。

“第一次亲手制作铜版敲画,希望以后能有更多机会感受传统文化。”传统文化的种子在孩子们心中悄然发芽。

江苏省江海博物馆里,一场“月满中秋,巧手承香”的社教活动,让传统文化在针线穿梭间焕发生机。

社教老师的“中秋微讲堂”从祭月习俗讲到香囊历史,从战国的“容臭”说到江海地区的“佩香辟秽”。孩子们在知识的海洋里遨游,对即将开始的制作充满期待。

穿针引线,缝合布囊,装入特制的香粉,每一个步骤都是一次与传统的对话。家长与孩子默契配合,银针在指尖飞舞,彩绳在腕间缠绕。当一枚枚精巧的香囊逐渐成型,幽幽药香里寄托的不仅是健康平安的祈愿,更是对江海文化的深情传承。

这场由海门区妇女儿童家庭公益项目支持的活动,让静态的博物馆资源“活”了起来。“这样的活动特别有意义!不仅让孩子了解了传统文化,还锻炼了动手能力。自己做的香囊比买的更有味道,这个中秋节过得格外难忘。”

这个金秋,海门的文化场馆用最本土的方式,讲述着最中国的故事。在图书馆,我们听见了诗词的回响;在科技馆,我们触摸了创新的脉搏;在博物馆,我们闻到了历史的芬芳。

这三股文化清流,最终汇入江海文明的浩瀚长河,滋养着这片土地上的每一个心灵。当月光再次洒满东洲大地,这些文化的种子必将在更多海门人心中开出花朵。

来源:记者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