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面锦旗,万分担当! 群众为常州市救助管理站暖心服务点赞
来源: 紫牛新闻
2025-10-11 17:12:00
一面锦旗,两行鎏金大字,在秋日的午后静静诉说着一段温情。这面锦旗背后,是一个关于“救助”二字如何被赋予温度与深度的故事。
深夜的灯火:
救助站里的第一缕温暖
凌晨的街道尚未苏醒,常州市救助管理站的门灯却始终亮着,周某拎着白色布袋的身影出现在门口时,那盏灯首先照亮的,是她眼中的焦虑与不安。“我想找个地方住一晚。”轻声的诉求背后,是一个志愿者陷入困境的无奈。工作人员没有过多的询问,第一时间递上热水,安抚情绪。办理入站手续时,工作人员刻意放轻了语气,放缓了动作。干净的被褥散发着阳光的味道,热腾腾的饭菜升腾着白色的蒸汽,这些细节都在无声地告诉周某:这里不是简单的避难所,而是一个临时的家。
无声的观察:
读懂那些未说出口的需要
周某没有主动提出需要特殊照顾,但工作人员从她行走的缓慢中读懂了她的难处。在救助工作中,最动人的往往不是解决了说出来的困难,而是察觉到了那些沉默的需求。在周某甚至还没有想好如何开口时,工作人员已经轻声询问:“明天去车站,需要我们陪您一起吗?”这个问题背后,是一整套人性化服务的支撑,更是把受助者尊严放在首位的职业操守。
温暖的延伸:
护送路上的责任与温情
9月26日下午,常州市救助管理站的工作人员不仅将周某送到了车站,还帮她拎行李、找候车区,护送的工作人员全程寸步不离,细心地陪她进站、候车。救助不应在火车站画上句号,唯有确保安全,才是圆满。看着列车远去,工作人员才真正松了一口气。这种“放心不下”的责任感,正是将标准化服务升华为个性化关怀的关键。
锦旗之外:
让“救助”二字落地生花
周某委托送来的锦旗,上面写着“无私救援传大爱,默默奉献护民生”。这十四字,不是对救助工作最精准的诠释。
在常州市救助管理站里,每一天都在发生着类似的故事。工作人员用专业与爱心,让“救助”这个原本带着制度色彩的词,变成了有温度的存在。他们知道,每一份求助背后,都是一个暂时陷入困境的生命;每一次伸手相助,都可能成为他人重新出发的力量。
张春艳 华亦新 巢春逸
校对 潘政